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原来科学这么近那么美
短视频刷不到的宝藏
顶尖科学这么近那么美
《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
《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汇聚了迈克尔·莱维特、卡罗尔·格雷德、乔恩·克莱因伯格等多位世界科学星空的璀璨明星。本书通过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与10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得主的真实对话,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精彩的图片,再现了顶尖科学家探索未知的精彩人生,展现了他们充满好奇、勇于突破、跨界合作的科学精神,以及谦逊包容、心系人类的学者风范。期待广大青少年读者通过这本书走近科学大师,感受科学魅力,从他们的智慧与人生中获得启迪,在世界科学的大舞台上开拓视野、树立志向,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未来栋梁。本书附有科学家前沿报告英文原文。
作者简介
李泓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导;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上海分社原副社长,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融媒体工作室原负责人。
伍静,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主任。
陈汶鑫,复旦大学新闻学硕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博士在读(2022级);解放日报原记者、编辑,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原品牌宣传部负责人。
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设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融媒体工作室,是学界与业界合作推进全媒体研究与学生实践的平台,也是人民日报与复旦大学深化合作、优势互补的一项具体成果。
谁该读这本书?
青少年:看顶尖科学家的成长故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
科研工作者:在探索的孤独与困惑中获得慰藉、智慧与坚定的力量
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学习科学家的育人理念——未来属于敢试错的年轻人
传媒工作者:学会将高深科学转化为动人叙事,在“专—转—传”中实现新闻理想
每一个对世界好奇的人:用科学精神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因为“科学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视角”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只应成为你自己”
李泓冰
全球顶尖科学家究竟有多“神”,相信太多人好奇。毕竟,包括你我在内,人类正在坐享的一切现代文明的便利与神奇,最初的源头,都出自“她们”或“他们”。
而对很多参与顶尖科学家论坛采访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来说,一切来得猝不及防,也让他们体味到“一切皆有可能”的惊喜和自信。
2024年那个秋天,近300位科学家从世界各地飞抵有“魔都”之称的上海,其中有包括11位诺奖得主在内的50余位海外顶尖科学家,参加一场全球最强大脑的顶尖思考和头脑风暴。
有趣的是,他们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一群好奇、聪明又执着的学生不期而遇,彼此打量、彼此喜欢,也彼此“成就”。有人开玩笑地用三个“顶尖”来形容这场邂逅的特点:全球顶尖科学家、中国顶尖媒体的带教记者、顶尖新闻专业的老师与学生——撞击出星星点点出其不意的绚丽火花。
复旦新闻这群年轻学子代表着中国青少年对顶尖科学家的好奇打量,近距离感受到顶尖科学家的魅力,感受到科学是一束穿透蒙昧的理性之光,更是推动人类前行的核心力量。他们渴望用新闻来迅速传递,让受众也让更多年轻的眼眸,看见他们所看见的所渴望的所惊喜的所感动的。
在他们的笔端和镜头中,这十位世界级顶尖科学家,有的随心所欲、逆风而行,在探索未知的广阔天地中自由往来,悠然活出自己的色香味;有的一路走来,面对过山穷水尽,经历过柳暗花明;有的执着于做自己喜欢乃至迷恋的研究,感受到他们扑面而来的幸福感。沉浸在这样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叙述中,顶尖科学家的成功不再高不可攀,相反,因为拥有内心充盈、性格饱满、无畏无惧、特立独行的他们,世界都霎时美好起来。
这本世界顶尖科学家访谈录,便源于一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年轻学子对科学精神的虔诚追寻。他们在“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的平台上,在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和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的引领下,洞开十位全球顶尖科学家的智慧之门,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他们的科学探索、人生感悟和近乎奇异的故事。这些融媒体作品,不仅是传递科普,也是一场跨越学科、年龄与文化的对话,更是科学精神投注在当代中国青年学生身上的生动注脚。
在公众的想象中,顶尖科学家常被简化为“天才”或“权威”的符号。然而本书的独特在于,它通过具有某种“反差萌”的对话,还原了科学家作为“人”的丰富性。读者会看到亲切如邻家大婶的诺奖得主格雷德在化妆间接受采访,谈及23岁发现端粒酶那天,“我回到家开心地跳起舞来”,她坚信,“好奇心和怀疑是创造新事物的关键”;喜欢打鼓的“机器学习之父”乔丹,用“堪称异类”形容不断在各专业领域跳来跳去的自己,他不但安慰说,AI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类,更慰藉年轻人,“我到30多岁,职业才逐渐成形”;获2024年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的克莱因伯格,大脑中仿佛有一个算法与社会深刻交织、让万物茁茁生长的神秘世界,让他不断脑洞大开;获该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的内森斯,在高中生时偶然被一位顶尖科学家动问,“你想参观实验室吗”,如同那句阿里巴巴的神奇暗号,成就了他人生的决定性时刻……这些故事打破了科学家的“神坛”形象,展现出科学探索的真实图景:它并非一帆风顺的荣耀之路,而是充满试错、困惑与坚持的荆棘之旅。
这种“祛魅”的叙事,恰恰让科学精神更加触手可及,从年轻人的作品中,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对未知的敬畏、对真理的执着,以及那份独属于科学家的浪漫。
上海,这座兼具开放性与现代性的城市,为顶尖科学家的叙事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语境。多位科学家提及对上海的奇妙感受,以及通过上海顶科论坛这座“桥”,他们与中国科学家的美好合作。他们坚信,科学前沿的探索离不开全球化,离不开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合作。在气候变化、技术伦理、竞争合作等争议频发的今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密而复杂。本书的访谈也无意间构成了对这一命题的集体回应。
多位科学家如诺奖得主谢克曼一样,热情展示对国际科学交流合作的坚持,他说,促进知识自由流通和共享,“我将不断发声”;出生在中国哈尔滨的埃菲,则对中国地方政府对科学的尊重心存敬意,“有任何困难,我们都可以找到政府对话解决”;而走进满是男性精英的房间,罗兹清晰体验到分歧的存在,她期待女孩子们能充分享受选择自由,不为外界的期待所支配,“女性无须模仿和伪装成男性,只应成为自己”。
是的,“只应成为自己”,这是科学家对“下一代”最动人也最深刻的期待。他们不约而同地鼓励年轻人“保持怀疑”和“敢于提问”。这种对批判性思维的珍视,正是科学精神薪火相传的核心。
事实上,这些访谈的“非科学价值”更加打动人心,它们揭示了人类共通的品质——好奇心、勇气与坚持。
是的,科学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视角。用证据思考,用逻辑判断,用热情探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同学们用年轻的笔触记录了科学思想的光芒。他们的追问与书写,是一次鲜活的新闻采写实践,也是对“科学传播”的最佳实践。本书不仅是十位科学家的人生片段,更是一封“邀请函”,邀请所有读者——无论你是否从事科研——以科学精神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
愿这本书成为一扇小窗,窗外是温暖人类数千年的科学星空,窗内是每一位平凡如你我皆可点燃的智慧灯火。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