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骨”初音:中国最古老乐器隐藏的天文奥秘
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距今约7800—9000年。它由丹顶鹤的尺骨(翅膀前臂骨)制成,鹤骨中空、壁薄且坚固,是天然的乐器材料。骨笛上刻有精确的音孔,孔旁还留有设计、开孔时刻画的标记,表明其制作经过了精密的计算。经过音乐学家测试,贾湖骨笛已经能够吹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甚至包含变化音,其音准程度令人惊叹。这打破了“中国先秦时期只有五声音阶”的传统认知,将中国音乐文明史大幅提前。
然而,贾湖骨笛的伟大,并不仅限于音乐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它很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观测仪器之一,是“律历合一”思想的终极体现。
所谓“律历合一”,即“律吕调阳”,音律与历法是相通的,它们都源于对自然节律(特别是太阳运行规律)的数学化描述。贾湖骨笛,正是这一哲学思想的最古老、最直接的物证。
古时“气候”一词,“气”指的是四时之气,“候”指的是在四时之气的影响下,自然万物展现出来的特定现象。比如春天草木萌生,夏天蚊虫繁盛,秋天果实成熟,冬天万物肃杀,这些通通属于“候”的范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先民,自然很早就学会了通过自然气候来判断时间。其中有一个非常方便而又相当精密但也十分专业的测量方法——律管吹灰。
所谓的“律管吹灰”,一般是将十二根芦苇管剪成不同长度,由专人用他们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来确定音高,然后将十二管按一定方位埋在一个密室的土中,竹管中间填上葭莩的灰,这样到了特定时节,随着地温以及气压的变化,特定律管中的灰便会飞动起来,从而实现对于节气的确定。《礼记·月令》中就完整地记录了十二个月对应的十二音。
在古代,确定历法的核心是测定“冬至点”和“夏至点”(即“二至”),以及“春分点”和“秋分点”(即“二分”)。这需要精确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传说中,周朝周公在“地中”(河南阳城,与贾湖遗址地理位置极其接近)立表测影,求得冬至和夏至的日影长度,并据此确定了标准音高“黄钟”律管的长度。他们认为,在冬至这一天,阳气开始滋生,与之对应的“黄钟”之音便应律而生。
贾湖骨笛虽然形态是笛,但其核心原理与后世的“律管”相同——通过固定长度的管状物,来产生一个标准音高。研究者发现,最古老的、最具代表性的M282号七孔骨笛,其宫音(主音)的音高,与后世根据先秦尺度计算出的“黄钟”标准音高惊人地接近。这强烈暗示,早在9000年前,贾湖人可能已经通过观测日影,找到了一个与天地节律共鸣的标准音高,并将其固化在了骨笛之中。
研究者对骨笛的孔距进行了细致的数学分析,发现其中隐藏着与天文历法密切相关的数字。以M282号骨笛为例,其全孔(从吹口到最远端音孔)之间的长度比例关系,以及特定音孔之间的距离,与当时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日影长度比例存在高度的对应性。这意味着,手持一支骨笛,不仅是一支乐器,更可能是一个便携式的、标准化的“历法换算器”。通过测量和计算孔距,可以直接推算出关键节气的时间。
有学者提出了更大胆的假说:贾湖骨笛本身可能被用作一种小型的、用于教学或仪式的“圭表”。在特定时间(如正午),将骨笛以一定角度放置,其投影的长度和方向,可以与笛身上的孔位形成对应,用以标识季节。虽然它无法替代大型圭表进行精确测量,但作为一套成熟知识体系的象征和演示工具,是完全可能的。
这表明,在距今9000年前,中华大地的先民不仅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而且已经开始对宇宙的规律进行系统性的观察、量化和编码,并找到了用声音(律)来表述空间和时间(历)的独特方式。
文/本报记者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