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之野:看不见的,往往才是最可怕的
有读者留言,说看了香帅谈“带孩子游日本”的文章,愤懑难平。说到底,对日本,咱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点疙瘩。一边是少年贴在动漫里的美好幻想,一边是历史书里的鲜血和伤痕。我也纠结过,但经历多了,会发现,现实就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复杂拼图。
带孩子出国游学,能开眼界没错。但别把体验世界变成“小红书打卡”,更别以为在异国待几天就能搞懂什么叫“真实”。现实跟电影差太远了。主导世界的大人物、关键规则,多数时候藏得比地铁车厢还深。你以为日本的街头就是文明模板,实际上表面功夫背后,规矩里包着另一套利益账本。
日本的强,懂行的人都清楚。做事前调研丝毫不马虎,老练得让人害怕。他们搞情报不是一天两天——早在1939年,很多日本学者就能预判中国的政治走向,直接影响后来的大事件。但日本人的厉害,并不等于他们全都君子。别忘了,礼仪很棒,造假、捕鲸、排放核废水也不差。那些历史里的侵略和靖国神社的争议,不会因为便利店开到凌晨两点就消失。我们一边从他们身上学专业精神、科技创新,另一边也得提防军国主义卷土重来。
最近几年,中日关系越来越紧张。美日联合军事司令部,领导人反复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句话听着像新闻标题,其实是敲警钟。日本各种备战动作,表面说是自卫,背后怎么想,谁都说不准。身为中国人,保持警觉绝对没错,理性应对也很重要。
数据不会骗人,但懂信息的人很少。世界上的“真相”,其实多半被深层力量操控着。以色列、日本、美国,每家公关和舆论操作比电视剧还精彩。日本普通民众,别看生活安全、社会秩序一流,实际上也活在一个“封闭温室”里。美国二战后对日本进行的大规模思想改造,到现在影响都没消失。所以,你刷手机、开互联网,能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真相,像隐藏在雪里的种子,没人有捡全的本事。
很多家长带孩子欧美游学,回来就偏向国际化发展,搞得人才流失。有人说,这样能培养世界观,其实是拔了根。不管走多远,还是要有“先为国家扎根”的自觉。日本的预制菜,市场规模十万亿日元,独居人口超过三分之一。老年人和小家庭成了消费主力,市场监管细致得像做化学实验。这些细节,真值得咱们民生管理部门好好学一学。
但借鉴归借鉴,骨子里的立场不能变。民粹主义这两年全球流行,但冲动解决不了问题。理性分析,接受对立观点,才是正道。孩子们需要知道历史、知道自己属于什么国家,也要练就理性分析的好脑子。这算得上所有成年人肩上的任务。
罗曼·罗兰那个老生常谈的句子又响了:“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能热爱生活的人,才真正强大。”在这个容易被“人设”带跑偏,信息随时被操控的年代,带孩子出国,不如带他们一起读读不同作者、拆解不同观点,学会“如何想”,而不是“别人让你怎么想”。
总是觉得,下一代该如何长大?能不能比我们少一些偏见,多一些清醒?看到日本的优点,不能忘记历史里的伤疤;看到世界的精彩,也别丢了自己的立场——你说,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