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大润发:20 年从消费圣地到艰难转型,承载一代人记忆
一、超市 “一哥” 的光环与裂痕
在马鞍山商业史上,没有哪家商超能像大润发这样,既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又在时代浪潮中历经生死转型。它曾是 “小马人” 眼中的消费圣地,开业时柜台被挤歪的盛况载入城市传说;如今却在电商与新商业体的夹击下,靠收缩大卖场、布局社区店艰难求生。这家陪伴城市二十余年的零售巨头,其起起伏伏正是马鞍山消费升级的鲜活注脚。
2002 年,湖北东路与花山路交叉口的白红相间建筑拔地而起,马鞍山第一家大型超市 “天润发”(后更名大润发)正式落户。彼时物质尚不富足,这座营业面积达 2.4 万平方米的大卖场,瞬间成为全城焦点。开业当天人山人海的场景,成为许多家庭长辈口中的经典回忆 —— 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锅碗瓢盆,市民都执着于到这里采购。
巅峰时期的大润发,早已超越超市的单一属性,进化为城市生活枢纽。它是首个推出免费班车的商超,密集的线路网覆盖健康路、霍里等十余片区域,成为中老年群体的 “购物专车”。卖场内,货品摆放位置常年不变,老顾客闭着眼都能找到目标商品;地面定时用大型扫地机器人清洁,卫生间的整洁度成为同行标杆。一楼的肯德基、大娘水饺(后被老乡鸡取代)更是承载了两代人的青春记忆,香辣鸡腿堡与三鲜水饺的滋味,与超市里的炸鸡腿、甜甜圈一同,构成独特的味觉符号。
地理位置的优势更让其稳居 “一哥” 宝座。周边老旧小区密集,退休职工等核心消费群体稳定,辐射范围甚至延伸至冯桥、红东等近郊区域。在电商尚未兴起、商业体稀缺的年代,逛大润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饭后全家散步购物、熟人偶遇闲聊,柴米油盐的平淡中藏着烟火温情。
转折点出现在近十年。随着城市发展与消费习惯变迁,大润发的光环逐渐褪色。一组数据刺痛了经营者:2018 年 7 月,花山店单日来客数从上年同期的 7211 人骤降至 6335 人,减少近千人次。这场客流滑坡的背后,是多重危机的叠加。
外部冲击首先打破平衡。网购的迅猛发展重构了消费逻辑,年轻人更青睐手机下单的便捷,线上平台的价格战进一步分流客源。与此同时,马鞍山商业格局迎来巨变:2021 年欧尚更名大润发,虽形成规模效应,但玖樾台、星悦府等新兴商业体陆续开工,泰悦里商业街签约 “发到家” 超市,市场竞争白热化。更致命的是细分业态的崛起,生鲜店、零食折扣店凭借精准定位,抢走了大卖场的核心客源。
内部隐忧也逐渐暴露。2.4 万平米的大体量在便捷消费时代成为负担,消费者不愿再花数小时逛卖场。物业老化增加维护成本,而长期固化的商品结构难以吸引年轻群体。此外,租金与人力成本逐年攀升,信息透明化压缩利润空间,传统大卖场的盈利模式遭遇严峻挑战。2024 年,全国范围内大润发多家门店关闭的消息传来,马鞍山市场虽未出现闭店潮,但转型压力已迫在眉睫。
面对困局,大润发启动了一场 “自断臂膀” 的转型。2018 年,首个 “飞牛便利” 社区店在安工大本部东门开业,80 多平米的空间里,生鲜区与日用品货架紧凑排列,标志着其从 “大而全” 向 “小而精” 的转变。经营者明确了转型逻辑:年轻人没时间逛大卖场,社区店的 “最后一公里” 服务更贴合需求。当年便定下全年开 30 家社区店的目标,且不回避竞争,只要社区成型便果断布局。
2021 年,转型进入深水区,迭代形态 “小润发” 应运而生。这种 500 平方米以内的社区店,生鲜占比超 70%,主打 “一日三餐” 食材供应,精准对接市民核心需求。依托郑蒲港的加工仓储基地,商品凌晨统一配送,保证新鲜度。至 2022 年,马鞍山已开出 6 家小润发,扩张计划直指 50 家,并谋求向周边城市辐射。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2023 年后,小润发扩张步伐放缓,南通等地集中关店 40 家,马鞍山虽未受直接影响,但社区团购的崛起与母公司战略重心转移(转向大润发 Super 与 M 会员店),使其资源获取受限。好在主线业务仍在调整中企稳:通过 “天天便宜” 策略与自有品牌 “超省” 系列重塑价格力,2025 年推出的脆脆蛋挞成为年销破亿潜力单品;线上 “大润发优鲜” 与线下业态形成互补,推动营收回暖。
如今的马鞍山,大润发大卖场仍在坚守,湖北路老店依旧有慢悠悠的 “享受家” 们精打细算;社区里的小润发灯火通明,年轻白领在此快速选购晚餐食材。从 2002 年的万人空巷到如今的业态多元,大润发的浮沉史,是中国三四线城市商业升级的缩影 —— 它见证了物质从匮乏到丰裕,亲历了消费从 “刚需满足” 到 “体验追求” 的转变,也扛起了传统零售应对时代变革的重担。
有人说大润发 “老了”,但它从未停止生长。免费班车仍在接送老人,货架上的老商品维系着情怀,而社区店与线上渠道又拥抱了新世代。它早已不是单纯的商超,而是一座城市的情感载体:在这里,一代人吃到了第一口汉堡,一家人度过了无数周末,邻里间延续着温暖羁绊。
商业浪潮永远向前,新业态还会不断涌现,但大润发留下的不仅是业态转型的样本,更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城市记忆。这种记忆,不会因卖场大小而褪色,反而会在岁月沉淀中,成为马鞍山商业文明最温情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