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电影的百年画卷中,王晶是最具争议却又无法绕开的名字。他被骂“烂片之王”四十余年,却用400部影视作品的产量养活了大半个香港电影圈;他放弃“艺术执念”专攻商业片,却悄悄为文艺片铺路搭桥。这位行走在票房与口碑之间的导演,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电影哲学:“电影不是神庙,是菜市场——新鲜热辣才能活命。”
王晶的底色是极致的“工业狂魔”。从业48年间,他参与制作的影视作品超400部,年均产出8.3部,巅峰期1991年更是执导了《整蛊专家》《赌侠》等9部电影,其中《整蛊专家》从立项到上映仅21天,剧本撰写只用了48小时。这种“富士康流水线”式的产能,与王家卫30年仅10部作品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却在香港电影低谷期扮演了“救市主”的角色。1997年香港电影年产量从234部暴跌至85部,是他成立“最佳拍档”公司,以《古惑仔》《赌神》等作品续命行业,正如演员郑则仕所言:“90年代末香港电影最低谷时,是王晶拍烂片养活了大批幕后人员”。
票房数据是他商业能力最硬核的证明。1990至1996年,他与周星驰、刘德华合作的34部影片,香港总票房达6.25亿港元,约合90年代内地全年票房总和;北上发展后,2014年《澳门风云》系列内地总票房24.5亿,创港导合拍片纪录,即便豆瓣仅3.4分的《澳门风云3》,仍以11.18亿票房登顶2016年春节档冠军。这份成功源于他对市场的精准洞察:当文青嘲讽《澳门风云3》“像130个短视频拼接”时,他早已捕捉到三四线城市观众“热闹解压”的需求,更提前5年嗅到了碎片化娱乐的趋势。
被低估的“类型片实验室”属性,藏着王晶的创作野心。1987年《精装追女仔》首创“公路+爱情+无厘头”模式,比《人在囧途》早23年;1993年《倚天屠龙记》将张无忌改编为野心家,比“暗黑超级英雄”风潮早20年。技术运用上,《赌神》用街头围观镜头表现高进失忆的茫然,比贾樟柯《小武》早9年,刀仔倒栽葱撞见吴孟达的构图,与后来《蜘蛛侠》的经典镜头异曲同工。更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巨星炼金术”,发掘邱淑贞转型性感icon、推荐舒淇转战文艺片、助张家辉突破喜剧困局,他比经纪人更懂演员的生命周期。
“商业反哺文艺”的模式,显露了这位“电影商人”的温情。他用《追女仔》赚的钱投资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亏700万面不改色,直言“文艺片本该赔钱,就当养匹马玩玩”;即便支持关锦鹏《愈快乐愈堕落》、吴君如《四面夏娃》亏了400万,仍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种平衡在《追龙》中达到巅峰——没有《澳门风云》赚的11亿票房打底,或许就没有这部豆瓣9分的口碑之作。正如他的反问:“如果投资人都亏破产了,谁给王家卫买单?”
如今69岁的王晶仍未停下脚步,不仅任Netflix翻拍《赌神》的监制,收取千万美元版权费,还在抖音拍短剧,直言“观众要《追龙10》我就拍,不要就停”。他的争议从未消散,却用48年的实践证明:电影可以是艺术殿堂,也可以是民生市场。这位“让投资人稳赚、让打工者有饭吃、让观众笑骂由心”的导演,早已在香港电影史上刻下了独特的印记——不是完美的艺术家,却是无可替代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