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杨德龙:这轮AI主导的科技牛行情有望贯穿整个牛市

2025-09-29 10:43科技之最

杨德龙系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2025.09.26 周五

从去年9月24日政策重磅出台之后,A股市场已经走出两轮强势上攻。第一轮是9月24日政策出台之日起就大幅上涨,短短几个交易日大盘上涨近1000点,呈现出普涨的格局。随后在10月8日创出3.4万亿以上的日成交额后,市场出现了调整。调整完再次启动是在今年一季度,人形机器人板块一枝独秀,带来科技股行情正式登场,科技牛成为这轮牛市最主要的特征。

一季度炒人形机器人,二季度创新药,三季度科技牛的行情进一步扩散,算力、算法、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板块轮番上涨。很多科技股实现了翻倍涨幅,赚钱效应非常明显。科技股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有望写入“十五五”规划内容,投资者对科技创新股票的前景预期积极乐观,这也带动了人工智能相关股票上涨。从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两个方面,共同支撑了科技股的持续上涨。

当前我们正处于第四次科技***之中,这一轮科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就像互联网科技***一样。“互联网+传统行业”产生了一批伟大的公司,特别是一些科技互联网巨头利用互联网在消费市场中成长为大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传统行业”也有望赋能更多伟大的公司。“人工智能+消费”是未来重要方向,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消费”最好的落地场景。因此我判断,这轮人工智能科技牛有望贯穿整个牛市。这轮牛市预计不是短期牛市,而是有望持续较长时间的慢牛、长牛。从6月底到现在开启的上涨行情,是这轮牛市行情的第二波,后面或还会有第三波、第四波的行情。

这轮科技牛启动的关键在于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很多传统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经营低迷,尤其是房地产相关产业链,受到房地产销售下降的影响,开发投资连续下滑,上游产业需求下降。传统行业上市公司盈利增速低,甚至部分公司出现负增长。而新兴产业特别是科技创新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吸引大量资本流入。用古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形容十分贴切。很多产能过剩行业经营困难,而新兴产业欣欣向荣。投资是看未来而不是过去,所以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资本定价更高。

当然,从涨幅和市盈率来看,科技股今年的估值存在局部过热,但从增量资金来看,未来仍有较大空间。科技股估值不能只用传统市盈率方法衡量,而要看能否实现技术突破。如果实现突破,未来商业应用会释放业绩,消化高估值。仅用市盈率等传统指标可能错过科技股牛市。例如人形机器人板块,目前主要相关企业原本做汽车零部件,现转型做机器人零部件,而目前的业绩主要来自汽车零部件,还未释放机器人零部件业绩。这些企业大多还在初步阶段,仅刚进入特斯拉等机器人公司供货体系,尚无大批量订单,因此投资要看未来是否能释放业绩。

今年机器人炒的是概念,只要宣称做人形机器人的公司就大涨,明年则要看是否进入大厂配套体系并拿到大量订单,能拿到订单的公司或将继续上涨,拿不到的可能下跌,后年则要看能否兑现业绩,成为行业龙头的企业有望成为长期牛股,否则就可能会回落。因此科技股投资重点是看企业核心竞争力,看技术突破和能否最终释放业绩。一些行业已产生一定业绩支撑,如算力基建,但业绩尚未完全释放,市盈率仍高,有的达到八、九十倍。但投资者更看重未来业绩增长来消化估值。

从公募基金配置TMT板块的比例看,尚未到历史峰值,可能还有上升空间。同时,居民储蓄大转移正在进行,存款利率下降,居民储蓄需要出口。过去主要流向楼市,现在楼市投资机会明显减少,大量储蓄或将通过买基金或开户入市。7月份单月股票开户数200万户,8月份上升到280万户,新基金发行逐步回暖,出现“日光基”,即一日售罄的权益基金。这说明居民储蓄通过基金入市的过程已经开始,将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增量资金,推动行情深化。

创新板块增长潜力大,必然吸引更多资金入场,为科技牛带来更大动力。科技股讲的是未来,而不是现有或过去业绩。市盈率、市净率等传统指标适用于成熟行业估值对比,而科技创新板块看的是未来。特斯拉上市时长期亏损,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但股价依然上涨几十倍。投资科技股关键是看未来能否突破技术、占领市场,获得业绩增长,因此投资科技股的思路和传统行业完全不同。

科技股行情愈演愈烈,目前市值占A股1/4以上,科技市值超过银行等传统行业,芯片龙头股价一度超过消费龙头,高端制造龙头总市值一度超过消费龙头。这说明投资者给予科技创新企业更高预期,也体现了经济转型的成果和趋势。此前A股市值最大多是银行、石化、白酒等传统行业,科技股市值普遍不高,大科技巨头多在美股、港股上市。A股缺乏大市值科技公司,如今出现了有能力挑战传统龙头的科技企业,市值占比越来越大,反映资本市场对经济转型的预期。当然,能否站稳最终要看业绩能否落地,高预期能否实现,如果实现将改变历史,如果不能可能重蹈覆辙,股价大跌。我们拭目以待,也期望科技龙头企业不负众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今年科技股行情属于“鸡犬升天”,无论有业绩还是炒概念的都表现不错。前期概念股涨幅更大,有业绩支撑的大盘科技股涨幅相对落后。但近期走势显示风格转向,有业绩支撑的大盘科技股开始领涨,而无业绩支撑的题材股出现调整。建议投资者及时转变思路,回归价值投资,先选择经济转型受益的好行业,再选择龙头股。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胜出概率更大。科技行业呈现“赢者通吃”,有业绩支撑的企业可能脱颖而出,无业绩的则可能会回落。投资者也可以通过配置科技类基金分散风险,由专业基金经理选股,提高胜算。(观点供参考,投资需谨慎,图源:网络)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自贡创新中心”揭牌 探索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

    封面新闻记者 刘恪生如何打通关卡、破解瓶颈,让实验室的“样品”变成生产线的“产品”?四川自贡高新区以一个创新性校地合作模式和一套精准政策组合拳,交出了一份因地制宜“四链”融合的自贡答卷。自贡创新中心揭牌近日,自贡高新区与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共建的“自贡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创新中心围绕自贡市“4..

    2025-11-13
  • 探索百科

    矮行星终被发现 它有望成为第九大行星吗?

    第九大行星科学家对这颗新发现的矮行星研究后发现,它和冥王星对比了距离,要比冥王星表现的更远一些。之所以一些科学家反对冥王星被划为第九大行星,就是因为距离实在太过遥远。现在它的距离比冥王星还要远,可见成为第九大行星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只不过科学家在它身上发现了一些不同于其他行星的特性,也被认为是一颗很..

    2025-11-13
  • 科技之最

    周末遛娃新地标!成县科技馆被学生“挤爆”,沉浸式解锁科技魔力~

    周末的成县科技馆,早已不是安静的陈列空间——展厅里人头攒动,笑声、惊叹声与科技展品的互动音效交织,成了孩子们最爱的“科学乐园”!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同学们组团而来,不少家长也带着小朋友们奔赴这场科技之约,在趣味体验中触摸科技温度,在探索实践中点燃创新火花。走进展厅,各类科技展品前都围满了跃跃欲试..

    2025-11-12
  • 第八届进博会:科技赋能美好生活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隆重开幕。作为全球新科技、新产品的“首秀地”与未来产业趋势的“风向标”,本届进博会汇聚了众多国际前沿的科技成果,展示了全球企业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智能应用等领域的最新突破。无论是宝洁、盈康一生等知名企业的高精尖展品,还是三星、汇丰等品牌..

    2025-11-11
  • 世界排行

    斯诺克最新世界排名,赵心童上升两位、吴宜泽有望进入前16!

    北京时间11月9日,2025斯诺克国锦赛最后一个比赛日,这也就意味着除决赛的两名对手吴宜泽和希金斯的本站积分尚不能确定,其他选手的积分都已经尘埃落定,那么最新世界排名也随之而出。赵心童因为闯进4强增加3.3万英镑积分,变成597750,个人世界排名从第12上升两位,来到第10,吴宜泽如果夺冠增加17.5万英镑积分,个人世界..

    2025-11-11
  • 机械之最

    从机器人到“空中专车”,科技成果向“新”见未来

    【编者按】一年一度,“东方之约”来到第八年。“进”而有为,“博”采众长。当这场盛会不断见证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博”二字的内涵也愈发深厚。它既是宏大叙事,也是鲜活日常,既关乎全球发展的共同命题,也牵系你我的生活点滴。第八届进博会举办之际,澎湃新闻推出“何为进博”系列观察,以多元视角,探寻更丰富的..

    2025-11-08
  • 机械之最

    寻找“独角兽”丨同心医疗:“一颗心”的科技密码

    在苏州纳米工业园区的一栋楼宇里,六十多颗“人工心脏”正不知疲倦地跳动,每一次搏动都铿锵有力。苏州同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心医疗”)首席执行官陆诚捷道出了背后的故事:这里藏着两个特殊的寿命测试实验室。每一款不断优化的产品样机都被送入实验室,开启一场漫长的“极限考验”。其中,一颗从2017年就..

    2025-11-08
  • 科技之最

    “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进博会消费品展区这样逛

    要说每年进博会上最具潮流气息的展区,消费品展区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热门之选。今年第八届进博会消费品展区,紧扣“更高品质,更好生活”的主题,围绕“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三大方向开展招展布展工作。据悉,本届消费品展区面积高达8.4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家企业踊跃参展,展品品类丰富..

    2025-11-0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