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蒋介石的本事比作一把尺子,你会发现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他搞政治的那一头特别长,玩军事的那一头却短得厉害。就像一把歪了的尺子,怎么量都透着别扭。而最早看出这尺子不对劲的,正是跟他打了多年交道的周恩来。
1924 年黄埔军校刚开办时,这把尺子的模样就露了点苗头。蒋介石当校长,给学生讲话时,很少手把手教怎么瞄准、怎么冲锋,反倒总爱分析谁跟谁是一伙的:“你们记着,陈炯明背后站着英国人,吴佩孚在等张作霖表态,咱们不用真刀真枪拼,得想办法让他们自己乱起来。” 他教给学生的不是战术,更像是一套 “看风向” 的本事。
后来那些黄埔学生能成他的心腹,不是因为打仗多厉害,而是把这套 “看风向” 的本事学精了。 北伐打到武汉的时候,这把尺子的毛病更明显了。部队正往前冲呢,蒋介石突然停下脚步,转头跑到上海,请一堆商人吃饭。他一边让军队在城外摆开架势,看着像要攻城,一边跟商人说:“你们帮我,以后关税就咱们自己说了算了。” 这一手 “用打仗的样子干谈判的事”,让他很快拿到了江浙有钱人的支持,可前线的士兵却因为没补给,眼睁睁看着好机会溜走了。
周恩来后来评价这段事,说:“他总把战场当菜市场,以为枪炮能当算盘使。” 1930 年中原大战,算是这把尺子最离谱的时候。阎锡山、冯玉祥带着百万人马打过来,蒋介石没急着调兵,先给张学良送了一箱金条,还有个 “北方老大” 的头衔。等东北军一入关,冯玉祥的部队立马散了 —— 好多将领兜里都揣着南京给的 “委任状” 和存折。这场仗最后成了 “花钱打赢的”:蒋介石花了 3000 万银元,就让对方百万人马自己垮了。
可坏就坏在,这些钱本是给部队买装备的,结果后来打红军时,中央军连像样的重武器都凑不齐。 抗战那几年,这把尺子更是歪得没法看。1938 年炸花园口大堤前,蒋介石对着地图画了三条线:日军怎么走、洪水能淹多大地方、国际上会怎么看。他跟手下说:“只要能让外国人知道咱们在拼命,淹几个县不算啥。” 这么一来,国际上是有点动静了,可几十万老百姓却被淹死了。同一时间的淞沪会战,他明知道自己的部队装备不如人,还硬逼着嫡系死扛,就为了让租界里的外国人看看 “中国没投降”—— 仗打得一塌糊涂,倒成了他的政治表演。
最有意思的对比是 1945 年以后。蒋介石带着美式装备的百万大军接收地盘,第一件事不是整训部队,而是给各地军阀发官帽子。李宗仁拿到 “北平行辕主任” 的任命,背地里说:“他还是老样子,以为一张纸能顶一个师的兵力。” 而***在西柏坡的窑洞里,正对着地图改三大战役的打法 —— 那里没那么多弯弯绕,全是 “怎么分割敌人”“怎么围住打援” 的实在办法。 周恩来总结得特别到位:“蒋介石心里那杆秤,政治是秤砣,军事是秤杆,可他总拿秤砣当秤杆用。” 这种拎不清,让他在近代中国的棋盘上,成了个会摆棋子却不会下棋的人。他能一眼看出对手的软肋在哪儿,却算不清一场战斗该派多少人;能靠收买、分化搞垮强大的军阀联盟,却搞不懂为什么装备精良的部队会在淮海平原上饿肚子。 说到底,蒋介石不是输给了谁,是输给了自己这把歪尺子。
在那个既要会玩政治又得懂打仗的年代,他的政治本事再大,也撑不起那糟糕的军事能力 —— 就像一只翅膀硬一只翅膀软的鸟,飞着飞着,终究要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