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肖斯塔科维奇”,人类最顽强的音乐表达
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中期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不仅在于其以体量庞大、思想深刻的十五部杰作改写了当代音乐的版图,更在于其作品中震撼人心的力量和人道主义情怀,完成对20世纪人类命运的交响“编年”。9月5日与7日,上海交响乐团在音乐总监余隆的执棒下,以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部代表作,开启乐团2025-26全新演出季,再现硝烟与苦难中人类精神力量最顽强的音乐表达。
音乐以阴沉森严的跳进为引子,却被牢牢地控制住。余隆对于和弦的提示和拉伸虽迅猛果断,但绝非孔武有力地渲染大跳,而是注重结构的把控和线条的指示性。乐队小提琴声部细密尖锐的声线像利刃般一遍遍划过,带有戏谑意味的痛苦和矛盾感便娓娓道出。值得一提的是,余隆在精准控制节奏的同时,善于捕捉微妙的情绪差异,以䌷绎出情感张力,既强调了不同主题的表情、不同层次之间诡谲多变的情感冲突,又通过速度的压缩和脉动的延展,让紧张感得以贯穿。
在余隆大胆并极富想象力的塑型中,宏阔的音乐架构中宣泄出振聋发聩的冲锋号角,直冲鼓乐长鸣的尾声。当晚乐团各声部,尤其是圆号、大号和长笛,皆有绝佳表现。记得2017年上海交响乐团亮相琉森音乐节演绎该曲时,波兰传奇音乐大师潘德列茨基评价“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聆听当晚对于“最好”的复现,便可以想见当年潘氏由衷的赞叹。
9月7日的第二场音乐会,则呈现了肖斯塔科维奇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该曲首演于1942年3月5日的古比雪夫(今俄罗斯萨马拉)。当年8月9日在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盛大复演时,德军已将该城市团团包围。乐手忍受着饥饿与伤痛,通过飞机空投的乐谱艰难完成演出。为确保演出成功,苏军发起“火花行动”,通过主动炮击德军阵地延缓德军可能发起的干扰演出的进攻。
这部诞生于苏德战争的炮火之中的巨作,此后便成为全球反法西斯阵营最鼓舞人心的“音乐宣言”。该曲的情感跌宕较“肖五”更为剧烈,演出难度更大,既要架构起恢弘战争的宏大场景,又要沉潜人性最深层的哀恸,非常考验指挥和乐团的感受力。
进入第二乐章谐谑曲后,弦乐声部的抒情性有所提升,木管音色依旧冷峻并饱含反讽。中段自高音单簧管和低音木管对位的音阶旋律开始,音乐越来越不安。此处余隆一方面以左右交错、前赴后继地拉伸、压缩动作调控着音乐的脉动与弹性,另一方面通过果断、频繁的声部提示引导着旋律的情感走向,从浓郁的忧愁到撕心裂肺的绝望。第三乐章类似管风琴的圣咏般的和弦中,不同主题的表情、不同层次之间诡谲多变的情感和冲突似乎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调和式的旋律及其蕴含的深切反思,其中饱含的苦难叙事和人性力量,皆熔铸于这份圣咏之中,令人动容。第四乐章的导入部,余隆刻意放慢速度,为之后音程的扩充做了充分的铺垫。伴奏着音乐织体的浓密,音乐才缓缓进入排山倒海之势的胜利中,掀起电闪雷鸣般的“胜利凯歌”。在余隆尾声极尽张扬的猛烈调度下,乐队以最强力的音响轰鸣,欢呼胜利的人民仿佛浴火重生,惊天动地,令人心绪久久难以平复。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