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军事能力如何?军校第一名,三次战略部署,两次正确
张学良出身军阀家庭。
1919年,年仅19岁的张学良入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接受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军事理论训练。
东北讲武堂并不比其他军校逊色,教官多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如战术教育郭松龄就是日本陆军大学的高材生;课程设置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模式,强调炮兵战术、阵地战理论和近代后勤管理。
而且,当张学良还是以炮兵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毕业没多久,张学良受邀参观日本陆军特别大演习,实地考察了秋田炮兵第十四联队的实弹射击演练。
他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到:日军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后勤保障体系令人震惊,每个中队都配备完整的医疗和炊事单位,这是东北军所欠缺的。
1929年,中东路事件,张学良以6万东北军对抗7万苏军,却玩起了一字长蛇阵,将主力分散在满洲里-绥芬河2000公里战线。
最终战役结果令人震惊:东北军伤亡2000余人,被俘8000余人(包括第九旅旅长韩光第),丢失黑瞎子岛等战略要地。
1930年,中原大战,张学良发表巧电,东北军12万精锐分三路入关。
这次入关,整个东北兵力空虚,留守部队仅5个旅约6万人,且多为新编部队,为次年关东军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1933年,东北沦陷后,张学良指挥热河抗战,同样败北。
除了军事方面,其政治谋略上偏显爱国情怀。
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为避免日本直接吞并东北,宣布东北易帜,使得蒋介石获得名义上的北伐胜利,国家统一。
后来的西安事变,应该说张学良纯粹是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争建立,当然也为了东北军覆灭的结局。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为促进全面统一抗日战线,密谋兵谏行动,同步扣押蒋介石及南京军政大员40余人,却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统一战线战争形成,这一点,他功不可没。
当然,张学良的军事能力,从东北部队的派系来说,即便他执掌东三省,也难以改变东北军派系林立的局面。
这位曾经军校第一名毕业的优秀选手,最终还是无法在中***事家的名号上,留下一名。
应该说,上天对每个人命运的安排,相对来说还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