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卫生部长几近崩溃,美国是全球病得最重的国家
当地时间9月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听证会上,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成为全场焦点。他的声音在会场几度哽咽,情绪一度接近失控,却依然抛出一连串充满争议的言论,将整个美国公共卫生系统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听证会上的交锋与指控
小肯尼迪在听证会一开始,便用极富攻击性的措辞批评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声称这一机构在应对新冠疫情中“彻底失败”。他表示,CDC在口罩令、校园关闭等政策上的决策伤害了美国的下一代,而最近的人事“大地震”是其“重振机构活力所必须的步骤”。
他不忘强调自己的执政成绩:“在特朗普总统领导下,我们用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通过削减冗余注册项目,仅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每年就能为纳税人节省140亿美元。”这些高调的言辞很快被反对声音淹没。
民主党参议员马克·沃纳直言,小肯尼迪的反疫苗立场是“巨大的倒退”;佛蒙特州参议员伯尼·桑德斯警告,美国公众正在被误导,这种情况将带来极其危险的后果;华盛顿州的玛丽亚·坎特韦尔更是指责他是“江湖骗子”,将慢性病的成因与疫苗政策错误地挂钩。
“美国是全球病得最重的国家”
在听证会中,小肯尼迪引用数据称,美国已有76.4%的人口患有慢性疾病,并将其与20世纪中期的3%作对比,痛斥这是美国公共健康的巨大失败。他强调,这不仅是卫生危机,更是国家安全隐患——如今,每10个美国孩子中有8个不符合服兵役条件,而在其叔叔担任总统的年代,这一比例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他甚至将症结归结为美国医疗体系的“逐利本性”——医院与制药公司在病人患病时盈利,导致整个体系缺乏积极防治疾病的动力。这番言论与他长期以来的观点一致:限制疫苗政策、削减相关研究资金,并重构CDC的决策结构。
人事清洗与CDC的动荡
在小肯尼迪上任以来,最引起震动的举措之一,便是对CDC的人事大规模调整。今年6月,他撤换了CDC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的全部17名成员;8月27日,新任不足一个月的CDC主任莫纳雷兹遭解职,多名高官同期辞职。
面对外界质疑,小肯尼迪严词回应,称莫纳雷兹“不值得信任”,而支持她的其他高管“同样不配继续留任”。在他这一系列人事清洗是为了任命“大胆、有创造力,同时愿意打破陈规的新领导层”。不少公共卫生领域人士认为,这种做法严重削弱了CDC的独立性与专业性,使美国公共卫生防线陷入脆弱状态。
多方批评与辞职呼声
《华尔街日报》援引民主党参议员罗恩·怀登的话指出,小肯尼迪口口声声支持科学,但他的实际行动却是在“抬高垃圾科学与阴谋论的地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风波已经超出政党之争。医疗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甚至一些共和党内温和派政治人物都公开表示担忧,认为其政策方向将导致美国公共卫生成果的倒退,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与儿童健康方面。
按照公开信的说法,美国公共卫生政策应建立在“强有力、基于证据的科学原则”之上,而非依附某一政治派别。信中直言,小肯尼迪以政治化的手段干涉 CDC 决策,正让全体美国人处于更大的健康风险之中。
历史的镜像与现实的困境
小肯尼迪的家族在美国政坛极富影响力,其父亲和叔叔曾在20世纪中叶引领美国走过动荡年代。如今的他却站在公共健康领域的对立面,背负着“反疫苗”的标签,在政坛与科学界之间形成尖锐的冲突。
有分析指出,美国当前高企的慢性病患病率背后,确有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但将矛头单一指向CDC显然是一种政治化的简化策略。这种言论虽能在部分群体中引发共鸣,却可能掩盖了结构性问题的真正成因,比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健康教育滞后以及公共卫生应对机制的不足。
不可回避的公共卫生挑战
无论小肯尼迪的言论多么极端,他所引述的数据确实反映出美国公共健康的深层困境。慢性病患病率的持续攀升,不仅是公共卫生体系的考问,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生活方式的后果。
真正的答案或许并不在于权力更迭的戏剧化,而是在于全社会对科学的信任、医疗政策的持续性与公共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变现状,既需要制度的改革,也需要科学理念的普及和社会观念的转变。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