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械之最

为啥“技术越强,人类越忙”?

2025-09-10 10:44机械之最

为啥“技术越强,人类越忙”?

半月谈评论员 张漫子

10年前,人们相信人工智能像《机器人总动员》里描绘的那样,会让人类闲适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由机器代劳繁重的一切。今天,当AI能在5秒内生成年度报告、自动驾驶汽车开始接送乘客、量子计算机突破计算极限——技术越来越强,人类却似乎越来越忙:沙滩上挤满的是举起自拍杆直播带货的博主,写字楼在深夜里键盘声依然此起彼伏,网约车或骑手在算法的调度下争分夺秒。技术确实解放了双手,生活的脚步却未因此从容不迫。

“有事没事,问问AI。遇事不决,AI先学。”万物皆可AI的今天,点燃人工智能的“爱迪生时刻”正加速到来。AI好比100多年前的电一样,改变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AI成为流水线赋能生产,成为现代人无法回避的文化语境。

AI也开始接管数学家的苦活累活。最近AI界传出重磅消息:牛顿都无解的“高维亲吻数问题”已经被AI攻克——谷歌DeepMind发布的全新AI工具AlphaEvolve,解决了困扰近代科学界328年的11维空间问题。

曾记否,2016年它刚学会下棋,2022年它开始画画、写诗、编程,2024年学会深度思考的它,还在狂卷高考数学题。

踩上风火轮的大模型,变成了我们时代的印刷术。15世纪的欧洲,古登堡印刷机在美因茨发出第一声轰鸣时,没人料到这台机器会引爆科学***和启蒙运动。今天的大模型,同样在用技术撕开知识垄断的铁幕。中世纪的抄写员需要20年才能复刻的典籍,印刷机3天就能实现量产;一名学者穷尽毕生精力才能整理完成的论著,大模型几十分钟即可解构重组。

AI的“上车”“进厂”“入校”“下海”,强化了人对AI的依赖。大学生借助DeepSeek写论文,小学生借助豆包解难题,白领借助Kimi做PPT,“有困难找AI”不仅成为一种习惯,还获得了一个合理解释——AI赋能。

AI大模型的对话窗口成了数字时代的印刷机滚筒。人类历史上的书籍、文章、对话被碾碎成千亿或万亿个参数,重新浇筑成一块块高密度的“认知钢锭”。当知识生产进入更快更强的流水线作业,谁来定义真理?如何衡量知识的价值?

技术的加速,只是时代的一副面孔。它的另外一副面孔是人们的日渐忙碌。科技越来越强,机器不断取代人工,为什么人类却越来越忙?祖辈也常常难以理解,为什么孙辈开着飞快的车,却没时间回家吃饭?用的是最省时的工具,不再需要手写、手算、手做,却还要深夜加班?

技术的进步本应创造闲暇,现实却是“省时工具”没有带来时间的盈余,反而带来了时间的贫困。一部电视剧得以1.5倍速才能看得下去,一部几百万字大部头的解说要压缩成3分钟,什么都要“速食化”。

当智能手环监测着我们的心跳,平台为我们的注意力标上价格并且出售,我们不得不承认:数字化生存,极易把人类变成一个个“行走的数据库”。面对被信息流榨干的注意力,我们怎能不体会到“肉身碳基、灵魂硅基”的撕裂感?

我们以为用上了免费AI的自己是在“善用工具”,其实换个视角,我们可能就是大模型的“信息存储器”。AI看似降低了我们获取信息的门槛,却通过算法推荐和个性化服务,将我们困在“信息茧房”之中,置于由“善思考”的脑力劳动者到“会点击”的体力劳动者的退行之中。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计算器发明后,人们的心算能力有所下降;地图App普及后,人们的方向感越来越差;搜索引擎普及后,人们的求知欲逐渐退化。AI的影响,只会更快、更深、更广。

更深远的是,这场以“进化”为名的技术***,正在解构人类百万年演化形成的生物本能。有一天,部分人可能会放弃倾听心灵的声音,可能会放下好奇和探索的冲动。被数字世界圈养的人类,将像被人类圈养的老虎,即使回到自然界,也失去了追逐猎物的乐趣与本能。

经济学家凯恩斯不会想到,100年后的一代会是更加忙碌的一代。因为早在1930年,他就认真预言:100年后(也就是2030年),人类会因为无所事事而烦恼。他的理由是,生产力进步了,人们每周只需要工作15小时,就能彻底摆脱贫穷。

确实,经济学家的模型还是太过理想了。有网友调侃:我们不是每天要不要工作3小时,而是要不要加班3小时。

也许我们已经身处“理解AI才能理解当下”的语境里。当程序员用Copilot写代码、律师用AI检索案例、作家靠GPT续写小说,人类正从创造者退化为“提示词工程师”。

我们期待的是,工具能为人类拓展边界,可真正的文明跃迁永远发生在工具之外。南北朝祖冲之以算筹计算圆周率,但将π值精确至第七位的本质突破,在于他第一次运用岁差打破“周三径一”的桎梏;宋代汝窑匠人发明玛瑙入釉,可让天青瓷冠绝古今的,是雨过初晴时“道器合一”的东方美学意境;汤显祖用毛笔写《牡丹亭》,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生命觉醒,撼动礼教枷锁。

今天,AI已经可以临摹一幅近乎完美的《星空》,但我们更需追问:凡·高画笔下的扭曲星辰和怒放生命,难道不是源自他无法被算法解码的灵韵?AI能快速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但它能否代替人类仰望星空,重拾“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震颤?

人类应当留住这些本能——那些混沌中的直觉、困顿后的顿悟、理性外的诗意,是文明不灭的火种和源泉。AI不是万灵药,也不应成为人类文明的埋葬者,而应成为文明蜕变的催化剂,与人类一起探索和发现未知的疆域。

猜你喜欢

  • 植物之最

    地球最完美的一块土地,帝国根基,人类天堂。

    地球最完美的一块土地,帝国根基,人类天堂。“牛肉又涨价了,大豆也贵得离谱。”刷到这条热搜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南美又出啥事了?别急,这块地没乱,它只是太安静,安静到让人忘了它才是地球上最会喂饱别人的地方——拉普拉塔平原。15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十个河南那么大,却全是平地,连个小土包都少见。西边的安第斯..

    2025-09-10
  • 世界奇闻

    宇宙5大未解之谜,科学家认为:可能人类永远找不到答案

    2025-09-09
  • 人类之最

    为什么公元536年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的一年,都发生了什么?

    要说人类历史上最让人无助的时刻是什么,不同人估计能扯出一大篮子答案。有的人可能会提到欧洲中世纪鼠疫流行的时候,说那时候一半人都突然没了命;还有人会说一战之后的西班牙流感,几千万人的性命,说没就没。不过你别说,这些闹得沸沸扬扬的年代,其实还都不是最绝望的。真正让整个地球好像都“关机重启”了的,反倒是那..

    2025-09-09
  • 职场百科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技术能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精神,促进博士(后)转化智力和就业创业,推进四川省博士后事业科学发展,2019年5月30日,由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四川省专家服务中心和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的四川省专家服务团百名专家博士“走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系列活动”成功举行。专家服务团一行实..

    2025-09-09
  • 探索百科

    骗过爱因斯坦 矛盾黑洞 人类未必看见真实?

    黑洞的探索科学家将黑洞的探索当成了现在,以及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与黑洞相关的知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对黑洞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只不过真实的黑洞和描述的也有出入。科学家认为黑洞是充满矛盾的天体,它并不符合量子力学,或许需要更高的理论才能对它进行解释。真实的黑洞或许我们现在了解到..

    2025-09-08
  • 人类之最

    《731》曝"勿忘"版预告,姜武王志文直面人类史上最黑暗章节!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上映,电影《731》以血泪敲响和平警钟,目前预售票房已破千万,超过670万人期待这部历史警醒之作。“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导演赵林山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历史要被记住,历史当中的人也更加应该被记住。2025年9月5日,电影《731》发布 “勿忘”版预告,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撕裂侵华日军伪善..

    2025-09-07
  • 霍金先生为何阻止人类与外星文明接触?

    或许在霍金先生的观点中,人类如果主动与外星文明进行接触的话,最终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有着太多的可能性。霍金先生的话语,其实还是非常具有权威性的,他发表的诸多言论以dLSfMWLDz及预言,都是很接近于现实社会的。充满着未知众所周知,宇宙就像是没有边际的一个庞大空间,人类的可观测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在这种宏..

    2025-09-07
  • 人类之最

    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类仁爱之心的来历及其科学解码

    见孺子将入井时,必施援手。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师承子思,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这四种美德之端。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民贵君轻”和“仁政”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应行王道,为全社会树立仁德。孟轲的儒家思想学说收..

    2025-09-0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