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这座藏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山水小城,不仅以万峰林的奇绝风光闻名,更因多元民族交融孕育出的独特美食文化而令人流连忘返。这里的美食既有布依族的酸辣鲜香,又融合了黔菜的精髓与云贵高原的山野风味,每一口都藏着山水滋养的灵性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十道必吃美食,堪称舌尖上的兴义名片。
1. 羊肉粉:清晨的市井烟火气凌晨五点,兴义的街巷便飘起羊骨熬制的浓香。选用本地黑山羊,肉质紧实无膻味,大锅炖煮八小时的高汤如牛奶般醇白。米粉需用陈年籼米制成,口感柔韧爽滑。师傅抓一把雪白的米粉入竹漏勺,在滚汤中三起三落,浇上带皮羊肉片,再泼一勺红艳的油辣椒,撒薄荷叶提鲜。食客往往先啜一口原汤,再按喜好加入酸萝卜、花椒粉,最后连汤带粉吃个精光。老字号如刘记羊肉粉已传承四代,灶台上经年不熄的火苗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晨昏。
2. 杠子面:一根面里的功夫美学这道源自清朝的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面时加入鸡蛋和碱水,面团需经碗口粗的杠子反复碾压三小时,直至薄如宣纸。老师傅将面皮叠成七层,快刀切出的面条细如发丝却韧劲十足。高汤用猪骨、鸡架与瑶柱吊味,搭配的脆哨(猪油渣)要选三层五花肉炸至金黄酥脆。吃时夹起一筷面条,能在筷子上缠绕五圈不断,入口却瞬间化开,堪称刚柔并济的饮食哲学。
3. 布依五色糯米饭:大山里的彩虹每逢三月三等节日,布依族人家便会采来紫蓝草、枫香叶、密蒙花等植物,将糯米染成黑、红、黄、紫、白五色。用木甑蒸制时,不同颜色的糯米分层铺放,蒸汽中弥漫着植物的清香。揭开盖子刹那,如彩虹落进炊烟。当地人相信五色对应五行,食用能护佑安康。现在街头常见改良版,裹着芝麻糖或蘸蜂蜜吃,甜咸皆宜。
4. 酸笋鱼:喀斯特地貌的味觉密码万峰湖的野生鲤鱼遇上布依族古法腌制的酸笋,碰撞出令人难忘的酸鲜。酸笋需用山泉水浸泡竹笋百日发酵,酸味醇厚带果香。鱼肉煎至两面金黄后与酸笋同煮,佐以木姜子、糊辣椒,酸辣中透着野性。最地道的吃法是用砂锅端上桌,汤汁还在咕嘟冒泡,先舀一勺汤泡饭,再夹一块吸饱汁水的鱼肉,末了连鱼骨髓都要吸尽。
5. 饵块粑:穿越百年的稻作记忆选用高原红米与糯米混合舂打,制成的饵块粑可烤可炒。夜市里的炭烤饵块粑是一绝:老师傅将粑粑放在铁丝网上翻烤,待表面鼓起焦斑时刷一层腐乳酱,夹入折耳根和酸菜。外皮焦脆内里绵软,米香混合发酵豆香,让人想起《舌尖上的中国》里那句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6. 剪粉:街头艺术的快意恩仇兴义人把吃剪粉称为剪一顿,可见其痛快。宽粉皮摊在案板上,老板娘手持大剪刀咔嚓几下剪成菱形,浇上秘制酱料:油辣椒用花溪辣椒与遵义辣椒按比例调配,蒜水需现捣现用,再淋一勺灵魂的西红柿熬制的酸汤。食客端着碗站在路边就能大快朵颐,粉皮滑溜裹满酱汁,酸辣直冲天灵盖。
7. 鸡肉汤圆:颠覆传统的咸鲜派谁说汤圆一定是甜的?兴义的鸡肉汤圆用本地土鸡腿肉剁馅,拌入香菇末和胡椒,包入糯米皮后形如鸽蛋。高汤用鸡架与火腿熬制,汤圆浮起时撒葱花。咬开糯叽叽的外皮,滚烫的鸡汤混着肉汁迸发,咸鲜味让人眼前一亮。创始于1940年代的邹记鸡肉汤圆至今坚持手工现包,很多老人吃着它从青丝到白头。
8. 刷把头:竹海馈赠的玲珑点心形似刷把的这道小吃,实则是用竹笋丁、猪肉末、葱花作馅,面皮擀得薄透如纸。蒸熟后透过皮能看到馅料颜色,夹起时需用勺子托底以防破皮。蘸水尤其讲究:糊辣椒面加入折耳根末、霉豆腐汁,再浇一勺热油刺啦作响。竹笋的脆嫩与面皮的柔韧在口腔共舞,难怪《风味人间》摄制组曾专程来拍摄。
9. 凉剪粉:夏日限定的清凉诗行与热剪粉不同,凉剪粉的粉皮更厚实弹牙。切好的粉条铺上黄瓜丝、绿豆芽、酥黄豆,淋上由十多种香料熬制的酱汁,最后盖一勺兴义特有的番茄辣椒酱。吃前需从底往上拌匀,让每根粉都裹上酱料。酸、甜、辣、香层层递进,暑气顿消。马岭河峡谷旁的露天摊位上,常见游客连吃两碗仍意犹未尽。
10. 粽粑:芭蕉叶包裹的山野之味布依族的粽粑用糯米混合红豆,用芭蕉叶包裹成枕头状,柴火灶焖煮六小时。剥开时叶片与糯米已浑然一体,透着植物清香。最特别的吃法是切片煎烤,外层形成焦脆的锅巴,内里依然软糯。配上野生蜂蜜或辣椒面,咸甜两吃皆相宜。在雨补鲁天坑旁的村寨里,还能见到用古法制作粽粑的全过程。
穿行在兴义的大街小巷,从清晨的羊肉粉到夜市的烤饵块粑,美食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一部活着的民族文化史诗。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味道,承载着布依族、苗族、汉族共同的智慧,也诠释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永恒真理。当你站在万峰林之巅俯瞰炊烟袅袅的村寨时,或许会明白:这里的山川与厨房,从来都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