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地方,让您的“财路”越来越顺
当你财路不顺时,最好多去这三个地方,去的越多越顺!
财富的追逐之路,从不是一条直线。即便是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成功人士,也曾经历过山穷水尽的至暗时刻。当你感觉财路不顺,仿佛被命运扼住了咽喉时,请记住一、去藏书的地方,在知识的海洋里完成认知的跃迁
在创立亚马逊之前,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是华尔街一家顶级对冲基金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他前途无量,收入丰厚,是典型的华尔街精英。然而,1994年,当他发现互联网使用率正以每年2300%的爆炸性速度增长时,一个巨大的念头在他脑中萌生。但他没有立刻辞职,而是把自己关进了书房。
最终,他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图书。图书品类繁多,标准化程度高,且实体书店的库存有限,这为线上销售提供了完美的切入点。正是这段沉浸于知识海洋的时光,让他从一个金融精英,蜕变为一个洞悉零售业本质的商业思想家。他带着这份从书中打磨出的商业计划书,毅然辞职,在西雅图的车库里开启了亚马逊的传奇。可以说,没有那段在“藏书之地”的深度耕耘,就没有今天的电商帝国。
二、去高人之地,在智者的指引下校准人生的航向
马云的创业故事,几乎就是一部不断寻找“高人”并虚心求教的史诗。在创立阿里巴巴之前,他经历了两次惨痛的失败。第一次是创办“中国黄页”,虽然理念超前,但最终因资金和市场问题而失败;第二次是受外经贸部邀请,参与创建国富通和阿里巴巴的前身网站,但体制内的束缚让他感到格格不入。
1999年,他回到杭州,决心第三次创业。此时,他身边聚集了后来被称为“十八罗汉”的伙伴,但他们对未来的方向依然迷茫。马云没有闭门造车,而是频繁地飞往硅谷,这个当时全球互联网的“高人之地”。他拜访了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谷歌的早期工程师,以及无数的风险投资家。
在硅谷,他听到了最前沿的互联网思想,也看到了资本的冷酷与热情。但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位改变他命运轨迹的“高人”——软银集团的孙正义。那次会面,马云只用了六分钟,就清晰地阐述了自己“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愿景。孙正义被他的激情和远见所折服,当场决定投资2000万美元。这笔钱,在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寒冬里,成为了阿里巴巴的救命稻草。
马云后来常说,他不懂技术,也不懂管理,但他懂得“借力”。他不断地向比他更优秀的人学习,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和资源。正是这种“去高人之地”的谦逊和行动力,让他一次次地在迷雾中找到了正确的航向,最终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一个庞大的商业生态。
曹德旺,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首善”。他的善举,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捐款,成为他商业哲学和人生信仰的一部分。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行善”之路,始于企业最艰难的时期。
上世纪80年代,福耀玻璃还只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乡镇企业。曹德旺接手后,虽然通过技术革新扭亏为盈,但资金依然极其紧张。然而,就在这时,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拿出企业仅有的利润,为家乡的小学、中学捐款修建教学楼。
员工们不解,家人也反对,认为企业还没站稳脚跟,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但曹德旺却有自己的坚持。他说:“我办企业,不是为了自己发财,是为了带动一方,回馈社会。如果连家乡的孩子都没地方读书,我赚再多钱又有什么意义?”
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把教学楼盖了起来。这件事在当地传为佳话,曹德旺“重情重义、有社会责任感”的名声不胫而走。不久后,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降临了。一家国有汽车玻璃厂因为经营不善,准备引进外资进行合资。外方在考察合作伙伴时,听说了曹德旺的善举,特意去他家乡看了看那几栋崭新的教学楼。
外方代表对曹德旺说:“我们考察的不仅是你的工厂设备,更是你的人品。一个愿意把利润用在教育上的人,他的企业一定有未来,也值得信赖。”最终,他们放弃了与其他几家规模更大的企业合作,选择了福耀。这次合作,不仅为福耀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让它一举进入了主流汽车配套市场,为日后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德旺从未将行善视为一种投资,但命运却以最慷慨的方式,回报了他的这份赤诚。他的故事完美诠释了:有厚德者,必有后福。你给予世界的善意,终将以某种形式,加倍地回馈给你。
当你财路不顺时,请记住这三个地方。去知识的殿堂里武装自己,去智者的圈子里链接能量,去需要你的地方播撒阳光。你走得越勤,世界为你敞开的大门,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