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之最

“展”现上海:看一座城如何承载文明的对话

2025-09-04 10:35商业之最

2025年上海的夏日,气温热浪与文化热潮交织成独特的城市交响。

盛夏热浪滚滚,而一场场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文化消暑”,又给上海的各大文化艺术展馆带来了另一种持续升温。西岸美术馆蓬皮杜中心典藏展的预约排期已到三周之后;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大展前蜿蜒的长队从早到晚不间断;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闭幕前最后一周创下168小时开放的全球先例,午夜过后依然人头攒动;上海书展首度发布《2025上海书展阅读生活手册》,联动夜市、商圈、博物馆,将书香漫入“吃住行游购娱”;上海之夏国际动漫月活动与CCG EXPO(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Bilibili World(哔哩哔哩线下嘉年华)和ChinaJoy(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三大动漫展会联动,吸引超百万观众,带动展馆周边酒店预订量同比上涨近5倍……一次次“为了一个展,奔赴一座城”的文化奔赴,联袂“展”现出属于上海的鲜活文化图景。

当文化基因深度融入经济肌理,文化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文化体验化作身份认同的新介质,在文化的产业化与产业的文化性的同频共生的场景下,文旅商体展相融合正构建而成新的经济范式。文化艺术新消费浪潮,成为经济增长与个体满足的新突破口。

作为文化消费新浪潮中心城市的上海,何以能汇聚如此顶级、多元且引发全民奔赴的展览盛况?答案,深植于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中。

契合并映射出上海城市文化特质

如同长江入海口的地理隐喻,上海始终保持着对外来文化的汇聚与重构能力。上海城市文化的包容性、务实性、先锋性这三种特质相互支撑、协同发力,使得上海能够吸引全球顶级文化资源,并以卓越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最终成就了这个盛夏的文化热潮。

上海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地标场景开放、重构叙事空间以及多元主体融合上。外滩、豫园、博物馆等城市地标向创作者开放,将历史空间转化为“叙事画布”。物理空间的开放,实质是城市文化话语权的共享。这种“空间即服务”理念,彰显了上海打破资源壁垒、共享文化话语权的开放胸襟。

上海城市文化的务实性,体现在对艺术创作生态的务实回应。青年艺术家项目、实验小剧场、非营利艺术空间都能得到政策与创作者的耐心培育扶持,将日常烟火转化为“生态根系”。创作界限的消弭,是艺术扎根于城市血脉的深沉力量。对艺术品质不疾不徐的坚守,平衡了艺术之纯粹与市场之逻辑,托举起商业时代最具韧性的表达。

上海城市文化的先锋性,体现在基于前沿技术、跨界融合的行业形态双突破。由AI引领、技术赋能催生的跨界融合新物种,将数字变革转化为“产业闭环”。技术应用的裂变重组,成为全新产业生态位的摇篮。以前沿突破为矛、跨界融合为盾、开放生态为基的系统工程,阐明了上海定义产业变革的先行之心。

如同一个永不停歇的文化反应堆,上海凭借这三种精神特质,与全球顶级文化机构携手,历经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缔结成长效文化共同体。而今夏的三场顶级展览的落地——无论是蓬皮杜的长期深度合作、奥赛的全球独家大展,还是与埃及政府的现象级出圈合作,正契合了并映射出上海的城市特质,它们是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与其突出精神特质交汇的必然产物,更为上海这座城市东西方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空间。

包容性:架起文明转译之桥

2025年4月,西岸美术馆“重塑景观:蓬皮杜中心典藏展(四)”(以下简称“重塑景观”)开幕。自2019年起,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开启合作,双方以五年框架系统搭建中外合作与对话平台,持续输出国际艺术交流的“中国样本”。作为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新一轮五年合作的首个常设展,“重塑景观”是上海包容性精神的鲜活诠释,也是蓬皮杜策展人克里斯蒂安·布莱昂评价上海“非常现代,非常多样化,也非常有活力”的生动印证。

“重塑景观”汇集了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七大流派的近70件作品,在突破西方中心主义视角的同时,特意纳入了四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赵无极《风》的抽象风景,庄喆《无题》融合了宋代山水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抽象山水,崔洁《北京国际饭店》以上海艺术家视角解构的建筑都市,仇晓飞《密林中的盆栽》展现的平衡之道东方美学。通过平等并置,去中心化地展示了中国艺术作为全球现代性叙事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史。

本次展览亦突破传统绘画边界,引入了装置、影像等多元媒介,致力于进行跨媒介的“风景”重构。展线尾处谢素梅的影像作品《回声》,艺术家在悬崖边演奏大提琴,旋律在山谷回荡,“形成绵延不绝的回响”,恰与展线开篇彼得·多伊格的《100年以前》形成对话——独木舟上女子的生态之问,在《回声》中获得跨文化回应。媒介创新拓展的“风景”边界在概念意义上也得到体现。

在“城市景观”板块,策展团队深入挖掘上海城市特质,精选出反映工业化与都市化的作品。乌戈·波佐的《广场的航空绘画》展现摩天大楼的压迫感,伊利亚·卡巴科夫的《从现在到12月25日,在我们区》则呈现建筑工地的荒芜。这些作品与浦东天际线形成跨时空对话,百川汇流,让西方艺术史研究获得了本土相关性。

“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现场

务实性:培植文明对话之树

2025年6月,上海浦东美术馆年度大展“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以下简称“缔造现代”)火热开启。此展是奥赛博物馆有史以来在华规模最大的展览,全球仅设此一站,堪称不可复制的艺术盛事,却以学术谦逊和情感共鸣注解着上海文化的大气谦和与务实品格。

“缔造现代”拒绝碎片化呈现名家名作,而是系统梳理了1848年至1914年法国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通过五大单元、逾百件作品,完整呈现了学院派、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等流派的承袭脉络,“缔造现代”展区设计以奥赛火车站改建的博物馆空间为灵感,在黄浦江畔复现了拱顶曲线与标志性大钟。观众站在梵高的《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前,不仅能感受色彩的情绪张力,更可通过空间设计联想奥赛馆内的观看情境。情境移植创造了一种“身在浦江,神游塞纳”的跨时空体验,不失为沉浸式的杰作。

该展精选了承载人类共通情感的作品,如米勒《拾穗者》中对劳动尊严的礼赞,雷诺阿的《钢琴前的女孩》中的家庭温情。尤其是梵高的《自画像》系列,艺术家对自我存在的焦虑与探索,引发了当代观众强烈共鸣。策展人斯特凡纳·盖冈指出:“这些作品承载着人性最本真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直抵心灵。”这种强调情感共鸣的艺术理念,使西方艺术经典在中国语境里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接纳。

该展精准的流派划分和历史定位展现出充分的学术严谨,空间设计和作品选择创造的情感联结则揭示了真挚的人文关怀,既有底气呈现西方艺术的完整脉络,又有胸怀让中国观众在自身文化语境中诠释作品。这种平衡源自务实智慧,终显相得益彰之效。

上博埃及大展最后一天,展厅内人流如潮。

先锋性:构建文明互鉴之枢

2024年7月,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以下简称“金字塔之巅”)拉开帷幕。一年后闭幕前夕,连续开放168小时的创造性举措,引发现场热潮,盛况空前。这场展览的多项颠覆性实践,无疑是对上海文化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

在“金字塔之巅”,我们见识了文物调度的***性突破。“考古现场直运展厅”的全球罕见操作,将95%的文物首次运至亚洲,其中不乏“从埃及直运上海,连埃及人也没看过”的珍品。这种调度能力,依托上海的国际文化治理能力——从埃及政府的信任授权到文物运输的全球物流协作,再到温湿度控制的尖端技术保障。而刚出土不久的文物在萨卡拉秘密展厅“零时差”展出,令全球文物借展的标准得到重构。

展览中,“萨卡拉的秘密”每一步虚实相生的猫神圣殿,“图坦卡蒙的时代”全方位激光投绘的墓室幻境,展现了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体验的鲜活生命力。最后一周午夜场预约的一票难求,基于严谨文物保护研究的“宠物友好日”的大胆设立,定义了现代博物馆文化服务的新范式。《最后的猫神节》沉浸式剧本游的“猫神节复兴”,构建了Z世代“任务驱动型”知识传递模式的新样本。

不同于以往国内古埃及展依赖西方策展思路,上博团队更关注学术叙事体系的自主性建构。“金字塔之巅”以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突出了古埃及文明中与中国礼乐文化相呼应的部分,如对生死观的哲学思考、手工艺技术的比较等。这种平视视角的文明对话,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尤显珍贵。展览催生的《金字塔在中国》专著,记录了中埃1500名工作人员的合作历程,亦成为“国际文化协作的教科书”,完善了文明互鉴的新话语体系。

这场堪称史诗级的文化盛宴,以逾277万人次观众、逾7.6亿元展览总收入、逾300亿次全网曝光量,创下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总营收和传播总量的世界纪录。这些数字背后,体现的是上海作为国际文化枢纽的创新能力,更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系统化整合实力。

共赴上海,共创美好

“为了一个展,奔赴一座城”,既是个体寻求精神满足的文化选择,也是城市作为全球文明节点的文化向心力体现。这样的奔赴,不仅承载着个体精神共鸣的文化锚点与文明认知的深度重构,也推动着城市文化消费的全域演化与文化资源的配置升级。

上海“世界文明会客厅”的定位,不仅体现在文化包容与资源整合能力上,更在商业模式、国际化运营及可持续创新中形成系统优势。这个夏天的“展”现上海,也验证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循环的可行性。这种以文化内容为引擎、产业链条为支撑、城市空间为载体的发展模式,为全球城市升级提供了中国方案。

未来,上海将继续以包容的胸怀汇聚世界文明精华,以务实的姿态促成文明深度对话,以先锋的精神开拓文化新境。每一次为一个展向一座城的文化奔赴,都会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致敬,也将是对建设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共同体的最佳实践。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化品牌与数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原标题:《“展 ”现上海:看一座城如何承载文明的对话》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题图来源:新华社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上海为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搭建跨越职业断崖的“韧性之桥”

    中新网上海9月2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市科妍回归计划(试点)(简称:计划)启动会2日举行,相关企业向该计划首批捐赠资金100万元。该计划旨在为因生育暂别科研岗位的女性科技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她们顺利重返科研赛道。这既是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举措,又是“科技创新巾帼行动”在上海的具体实践和深..

    2025-09-04
  • 商业之最

    商业是如何利用人性

    引言:我们真的是“理性经济人”吗?传统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经典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现实却常常给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我们会因为“双十一”的满减券买一堆根本用不上的东西;会因为“最后一天促销”而冲动下单;会心甘情愿地为印有特定Logo的T恤支付高出成本..

    2025-09-04
  • 商业之最

    襄阳10亿豪赌:武商MALL如何重塑鄂西北商业版图?

    10亿砸下,一张合同在90天跑完全部手续,85。96%的股东只花几分钟按下赞成键——襄阳商业版图的主角,突然换成了武商集团。武商并非第一次在湖北下重注,却是第一次为一座三线城市自建12。4万方的巨型物业。结果先摆在眼前:2027年底前,樊城区将多出一座定位对标“武商梦时代”的MALL,政府预估年客流过千万。数字冷冰冰,..

    2025-09-04
  • 历史百科

    史学家都没有详细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死因 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是如何死的

    还不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死因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始皇嬴政曾为追求长生不老,命徐福带领3千童男童女及大量粮食、衣物,彩奇网,去往海外找寻仙山,劳民伤财。嘉靖帝为追求长生,沉迷修道炼丹,20多年不上朝,荒废朝政。生老病死乃自然之定律,皇帝们迷信访仙修道以求长生的事,一直为后人..

    2025-09-04
  • 高中

    中国十大国际学校排名,上海中学国际部稳坐第一

    说到国际学校,很多人都会将其与高大上联系在一起。北京和上海是国内优秀国际学校的重要聚集地,在《2018胡润百学•中国国际学校百强》中,上榜学校占整张国际学校排行榜近一半。今天草根品牌网为大家带来的是中国十大国际学校排名,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一起往下看!中国十大国际学校排名1、上海中学国际部这是一所成立于186..

    2025-08-30
  • 世界奇闻

    这百年来我们是如何探索宇宙的?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宇宙学是什么?宇宙结构如何增长?在《百年宇宙学:我们对宇宙的百年探索》这本书中,天体物理学家、理论宇宙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姆斯·皮伯斯从历史和重要亲历者的视角出发,回顾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演进历程。此外,他还审视了感光底片、大型望远镜和巡天、太空探..

    2025-08-08
  • 明星秘密

    女明星“人设翻车”事件盘点:祸从口出如何毁掉事业?

    2025-08-08
  • 科技之最

    单项奖金100万美元!2025未来科学大奖揭晓,上海这位科学家获奖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于8月6日公布2025年获奖名单。中国地质科学院、河北地质大学季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周忠和发现关键化石证据,共同确立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科学理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忠、香港科技大学戴希、上海交通大学丁洪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2025-08-0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