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 700 米的 “幽灵猎手”:Juno 中微子观测站开启宇宙规律探索
毫米级精度的地下工程奇迹
灌注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精密的科学实验。项目团队先在 45 天内完成 6 万吨超纯水灌注,将内外玻璃球的液位差控制在厘米量级,流量偏差不超过 0.5%。随后的半年里,他们将有机玻璃球内的纯水置换为液体闪烁体,全程保持介质的超高洁净度 —— 其天然放射性本底中铀和钍的含量低于万亿分之一,相当于在标准游泳池中只允许存在一粒盐的杂质。这种极致的纯净度要求,源于中微子探测的特殊性:每捕捉一个中微子信号,都相当于在撒哈拉沙漠中找到特定的一粒沙。
选址决策同样蕴含科学智慧。JUNO 位于阳江和台山核电站的中轴线上,距两座核电站均约 53 公里,这个距离经过精确计算,能最大化捕捉反应堆产生的反电子中微子在传播过程中的振荡信号。地下 700 米的深度则有效屏蔽了 99.9% 的宇宙线干扰,配合外围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形成了多层防护的 静音室,让中微子与探测介质的微弱相互作用得以显现。
破解中微子质量的 排序密码
JUNO 的首要科学目标就是破解这个谜题。通过精确测量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能谱变化,科学家能追踪中微子在 53 公里传播距离中的振荡模式。实验的关键武器是其前所未有的能量分辨率 —— 达到 2.95%@1MeV,比现有国际最好水平提升一倍。这种 高清成像 能力让研究团队能区分不同质量排序下的细微能谱差异,就像通过显微镜观察纳米级的结构变化。
探测原理建立在精妙的粒子相互作用之上:当反电子中微子与液体闪烁体中的质子相遇,会发生反贝塔衰变,产生正电子和中子。正电子瞬间湮灭释放的 快信号 与中子慢化后被捕获产生的 慢信号,会被周围的光电倍增管精准记录,通过分析这两个信号的时间差和能量分布,科学家就能重建中微子的运动轨迹和能量特征。试运行期间获取的首批数据显示,所有关键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为高质量科学产出奠定了基础。
除了质量排序,JUNO 还将开展多项前沿研究:捕捉超新星爆发产生的中微子洪流,探索太阳中微子的反常振荡,研究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产生的中微子,甚至寻找暗物质与中微子的相互作用痕迹。这个 多面手 探测器的 30 年运行计划,将为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研究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撑。
大科学装置的时间哲学
从 2013 年立项到 2025 年正式运行,JUNO 走过了十二年建设历程,这种时间尺度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并不罕见。中国科学院院士、JUNO 首席科学家王贻芳曾强调:大科学装置对基础科学研究至关重要,它们需要耐心和长期投入。 这种耐心体现在每一个技术细节中 —— 有机玻璃球的 263 块面板经过特殊烘弯工艺处理,2 公里长的粘接缝采用本体聚合技术实现原子级结合,四万多只光电倍增管逐一经过放射性本底筛选。
项目建设过程中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超大跨度地下洞室在富水条件下的围岩控制技术,将变形量控制在设计范围的 1/3;液体闪烁体的国产化制备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的防磁线圈设计将磁场干扰降至地球磁场的千分之一以下。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服务于中微子探测,更推动了材料科学、精密制造、辐射防护等领域的进步。
JUNO 的故事延续了中国粒子物理研究的跨越式发展。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振荡模式,到 JUNO 引领下一代中微子物理研究,中国在这一基础科学领域已从跟跑者成长为领跑者。实验采用的开放合作模式吸引了全球 26 个国家和地区的 70 多个科研机构参与,成为国际粒子物理研究的重要平台。
当地下实验室的灯光照亮这个巨型 水晶球,人类向宇宙基本规律的探索又迈出坚实一步。JUNO 的 2 万吨液体闪烁体中,每一个分子都在等待与中微子的邂逅 —— 那些来自太阳核心、超新星遗迹甚至宇宙诞生初期的 幽灵粒子,将在这里诉说宇宙的秘密。正如科学家所言,这个深埋地下的实验装置,不仅是一台探测器,更是人类用理性之光对抗无知黑暗的象征,证明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最精密的仪器和最持久的耐心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