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800里加急有多快?为何连劫匪都不敢去抢?原因其实很残酷
八百里加急,一进耳朵,就自带一种令人脊背发凉的紧迫感。有多少人能真切想象出,这是一种什么级别的紧急传递?可在那遥远的年代,没电话没网络,千里之外一封信,能决定生死,能改写历史的节奏。真到了要“八百里加急”那时候,局势多半已经悬在一根线上了。皇帝、将军、山林盗寇,人人都得让路——全天下只能等一个消息,是不是有点残酷?事实却还不止于此。
传递八百里加急,第一步竟不是起马出发,而是选信使这事儿就够耗费心血的。细枝末节处才见真章。信使必须体质极健,哪怕连续骑行不倒下去,骑射兼备,很多时候还得识得地形,防着半夜被强盗劫道。通常用得上的,大多是退伍军人,小兵、文职官员压根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传令这个活儿远不是骑得快拉得勤那么简单,真正跑起来,几十里一个驿,没多久又是一匹新马。
马匹挑选更是头等大事,说出来都难相信那种讲究——千里挑一,生病拉稀的马一刻都不让靠近信使。其实古人养马最重“精神”,就像现代选运动员,跑得远、顶得住不能只看体型,得混点狠劲和忍劲。千里马不等于一天能真跑千里,不过在短时间内接连换马,却能撑得起“八百里加急”这四个字的派头。有人质疑,也有人坚持。真实情况往往不太工整,马会病,会瘫,信使也有倒下的一刻。这是极限,不是每次都能达标。可一旦成功了,谁还计较得失?
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按宋代《梦溪笔谈》的记载,日行四百里,有时能到五百里。可能会有人说这都是纸上谈兵:马儿真能连续保持这种速度?重要的细节恰恰在于——始终是人在换,马在换。人的体力透支的尽头,就是咬牙顶上。这一点,现在的马拉松高手会有体会,但古代的信使更甚。骑马日夜兼程,不是休闲旅游,屁股磨烂、脖子晒裂、嗓子冒烟,哪怕掉进泥沟也不许停一分钟。一条腿瘸了,能骑就得往前撑。没人施舍怜悯,有的只是催促和使命。
现在网上动辄比速度,动辄质疑古人,是不是虚夸。查一查传世资料,像马可·波罗在元代的记述,他看到的中国大地上有三十万匹备用快马,一万余驿站,王命一路绿灯。光基建都够让现代人目瞪口呆。更别说军情传递时,连深山老林、戈壁沙漠都要特设驿站。换个角度讲,八百里加急靠的是资源倾斜。平时老百姓碰个急事得骑驴,遇到国家命令,整个运输链条全部调动。普通百姓很少能想象这种待遇,但国家机器一旦动起来,没有什么不能让步的事。
强盗为什么不动手?除了怕军队、怕连坐,也怕搅浑水之后自己得背锅。传言也有强盗起贪念想碰碰运气,结果当场被剁,人头挂城门。这种风气几百年下来变成一种“潜规则”——别碰八百里加急,不然日子没得过。有的驿站专门设置哨卫队,从头到尾监控马队进度。再高明的盗贼,也难抗衡国家机器。这一套运行下来,蛮荒之地也能保一线生机。可也不是绝对安全。某些年代兵荒马乱就曾有信使折损,信息断线。现实远比神话骨感。
其实,回头看看现代社会,信息传递方便到荒诞,一秒微信朋友圈,就能推送全世界。可数据时代的信息是否更真实可靠?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那种使命感?答案反而暧昧。古人骑马传信,付出的不止是体力。那种来自生死边界的紧迫,如今许多人可能再也体会不到。偶尔有人怀念马蹄声,其实怀念的是那种纯粹和清晰。现代人奔波忙碌,却很难再有那种只为一个终点、拼却所有的专注。
生活越往前,关隘越多。八百里加急的精神未必早就磨灭,也许已经变了样,成为无数默默奔忙者的缩影。谁能说清?昨天的马蹄声,今天还在吗。
【1】《梦溪笔谈》:“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镶金字,日行五百里。”
【3】《唐国史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