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耗资340亿造全球最高雕像,却被爆是中国制造,印度人破大防
2013年,印度突然决定砸下重金,要在古吉拉特邦建一座世界最高的雕像。182米,比自由女神像还高,有没有搞错?30亿人民币,全都砸进去,谁都没想到最后结果。莫迪自己宣传得响亮,每一个零件都是印度制造,还号称这是亚洲的骄傲。这个工程从一开始就不简单,麻烦多得出奇。搞了整整五年,消息传得满天飞。雕像高耸入云,铜包外壳,内里钢骨混凝土——看起来够气派了,可谁又知道这大工程的幕后故事?资料显示,这雕像叫“团结雕塑”,纪念印度国父之一帕特尔。政府说是政绩,其实就是一场大秀,拉票不如拉钱拉资源吧?
现场施工真正难,不止是技术。**印度政府一再要求所有中国工人最低存在感,不能被当地百姓看到。**是不是怕丢面子?也许吧。从投标到施工,外来人员不能公开露面,阴影中工作,有时候还要躲避媒体,印方安排了专门通道,防止中国工程师跟市民打照面,看起来有些小题大做。可关键还是面子问题。当时的印度工业技术跟美国有差距,和中国比也尴尬。他们清楚,本国造不出高品质雕像。**面子工程说到底就是怕别人笑话,怕政绩受影响。**
印度政府对外说斥巨资建雕像,为的是提升旅游业,但家底不够硬,资金压力越来越重。根据环球网公开数据,工程款前后至少拖欠几千万,涉及土地赔偿及百姓损失,民众抗议始终没停。甚至从钢铁到混凝土,工程物资全部号召百姓捐献,中国工程材料远多于印度本土产出。印度想让雕塑看上去百分百国产,实际大部分部件全来自中国。所有零件抵达印度后,还要专门转一圈本地工厂,去掉中国标识,最后再运到工地。是不是多此一举?没人敢问。但对外宣传还是坚持“印度制造”,每一份荣光必须只属于自己。
很多网友说,印度大可不必这样折腾。明知道难度太大,如果直接请中国队做到底,质量更高,效率更快。可是政治逻辑不是技术逻辑,实际情况一团糟,总归要掂量面子、舆情和支持率,这样做也许只是权宜之计吧?不过说到底,30亿花在这上面,收益并不理想。根据中国新闻网数据,雕像建成后年均游客流量远低于预期,门票收入连成本都难以覆盖。旅游带动经济很有限,农民补偿款至今分批不到位,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这些都是公开事实。
现场工地氛围紧张,工人每天要面对各种突发问题。比如天气影响施工,材料运输堵塞,印度施工企业调整方案频繁,甚至前后指令不一致。这种管理方式其实很混乱,谁也说不清最终责任归属。中国工程师有时觉得委屈,有的本地工人却觉得这是锻炼机会——有没有说中要害?其实不一定。到后期,莫迪的支持者挺身而出,力挺雕像,说这是印度的骄傲;反对者则继续抗议,认为是劳民伤财。就连国际媒体也分成两派,有人夸技术突破,有人讥笑面子工程。其实大家都在争吵,没人可以给出统一答案。
其实你要说雕像最后真的没人欣赏,也不完全属实。每年还是有大量国内外游客,景区门票偶尔会有爆满记录。官方数据今年甚至比去年略有反弹。只是裂痕和质量问题始终没彻底解决,部分区域每逢雨季都要维修。钱花了不少,效益时高时低,社会效果很难说完全失败。有些报道认为雕像提升了印度国际影响力,但实际民众调研表明近七成受访者不买账。吊诡的是,雕像建成后,古吉拉特邦GDP增速还真有过小幅提升。到底面子工程是不是一无是处,说实话,分歧不小。
总结一句话吧,这座“团结雕塑”本身就是面子和里子相互拉扯下诞生的产物。技术强,管理混,经济欠,结果谁都不太满意。执政者妥协,民众买单,故事还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