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排行榜

汽车口碑榜出炉,广州广汽+小鹏干不过上海一个上汽

2025-08-30 09:57排行榜

近日,四度传播研究院(SAC)™联合车问网发布的 7 月汽车品牌口碑榜引发行业震动。

在 50 家汽车品牌的激烈角逐中,广州的汽车品牌表现欠佳,广汽丰田排名急坠 25 位至第 30 名,声量环比降 29.37% ;广汽埃安更是因声量仅 30.62 万条(不足行业均值 21%)且负面占比偏高(21.98%),以 66.61 分在本月排名中垫底。

反观上海的汽车品牌,上汽奥迪凭借在智能科技与产品升级上的发力,一举夺得第二名的佳绩。这一升一降之间,不仅反映出单个品牌的市场表现,更折射出广州与上海汽车产业布局的差异。在国内汽车产业版图中,广州凭借广汽集团及小鹏汽车发力,上海则依靠上汽集团独占鳌头。

二者相较,广州的汽车布局虽有亮点,但整体似乎稍显逊色,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同时看看广州汽车产业布局和上海汽车布局的优势和劣势。

广州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传统重镇,曾以广汽集团为支柱,携手新势力小鹏汽车构筑本土阵营;而上海则以上汽集团为核心,依托大众、通用等合资品牌与特斯拉的协同效应,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两者在市值、技术布局、产业链构建及合资品牌转型上呈现显著差异。本文通过多维对比,剖析广州汽车产业的现状、合资品牌的困局与自主突围的路径。

一、市值对比:规模差距与结构失衡 截至2025年8月(基于行业趋势与公开数据):

广汽集团+小鹏汽车:广汽集团市值约900亿元(受合资板块拖累波动较大),小鹏汽车市值约350亿元,总和约1250亿元。

上海上汽集团:市值超2400亿元,远超广汽与小鹏总和。

差距根源

1.上汽体量优势:上汽集团依托大众、通用等合资品牌稳定现金流,同时孵化智己、飞凡等自主新能源品牌,形成“合资输血+自主升级”的双引擎。

2.广汽与小鹏的结构性困境

广汽合资依赖症: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合资品牌仍占据利润大头,但日系品牌电动化滞后拖累整体业绩(如广汽丰田2024年新能源销量占比不足15%)。

小鹏销量波动:虽在智能驾驶领域领先,但受市场周期影响,销量与市值稳定性不足。

二、合资品牌对比:日系转型滞后 vs 德系电动化突围广汽合资品牌(本田、丰田)

电动化滞后痛点

a.产品迭代缓慢:丰田bZ系列、本田e:NS系列市场反响平平,纯电车型销量占比低(如广汽丰田2025年新能源车月均销量不足5000辆)。

b.技术保守:日系品牌仍过度依赖混动技术,纯电平台研发投入不足,难以匹配中国市场需求。

合资利润依赖:广汽净利润近70%来自本田、丰田合资公司,自主板块(广汽埃安)仍处亏损状态,形成“自主输血合资”的反向循环。 上汽合资品牌(大众、通用)

大众ID系列攻势:MEB平台持续导入ID.3、ID.6等车型,2025年销量突破30万辆,推动合资品牌新能源转型。

技术反哺自主:大众与上汽联合研发纯电平台,技术溢出助力智己、飞凡提升竞争力。

转型决心强:大众在华加速电动化投资(如合肥MEB工厂扩建),政策配合度高。

核心问题:日系合资品牌“油改电”策略与保守技术路线,使广汽错失新能源红利期;而上汽通过大众的积极转型,实现合资与自主板块的双向赋能。

三、未来车型与技术对比:智能化 vs 体系化广汽+小鹏

广汽埃安:主打AION S、AION Y等中低端车型,性价比优势明显,但高端车型(如昊铂)市场认可度待提升。

小鹏汽车:XNGP全场景智驾、AI代驾等技术领先,但车型单一化(依赖P7、G9),高端市场渗透不足。 上海上汽

智己L6/LS6:融合AI+三电技术,定位高端智能赛道,对标特斯拉Model S。

飞凡R7:换电技术降本增效,依托大众MEB平台技术协同。

特斯拉协同效应:上海工厂带动产业链升级,电池、自动驾驶技术外溢至本土供应商。

技术差距

●广汽与小鹏在智能驾驶算法上占优,但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依赖外部供应(如宁德时代)。

●上汽整合合资技术(大众MEB平台)与自主研发,构建全栈式技术体系,产业链控制力更强。

广州劣势

合资品牌技术空心化:日系合资在电动化核心技术(电池、电控)上对外依赖严重,自主板块技术积累不足。

高端供应链缺失:本地缺乏如宁德时代、华为等核心供应商,产业链韧性弱。

政策转化效率待提升:虽出台智能网联扶持政策,但执行落地与长三角的协同机制存在差距。

合资品牌转型困局:日系合资电动化滞后,导致广汽整体新能源渗透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5年广州新能源车占比仅25%,上海超35%)。

自主技术短板:广汽埃安虽销量增长,但核心技术(如固态电池、高阶智驾芯片)研发进度落后于比亚迪、蔚来。

高端市场缺失:缺乏对标特斯拉、智己的高端智能车型,利润空间受限。

产业链协同不足:本地零部件企业多集中于中低端,高端配套能力薄弱,未形成如上海“特斯拉+本土供应链”的共生生态。

结语:广州汽车产业的破局,关键在于挣脱合资品牌“舒适圈”,以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链垂直整合为核心。唯有将小鹏的智能化优势与广汽的制造底蕴深度融合,同时激活合资品牌的电动化潜力,才能在与上海等城市的竞争中重塑“汽车重镇”地位。

备注:数据基于公开信息整理,实际分析需结合最新财报与行业动态调整。文章旨在提供多维视角,不构成投资建议。

编辑:两句话点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猜你喜欢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