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这种植物蛋白质可以延长寿命,还能防癌!
►
本文2145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是不是该开始吃素了?”
这是我门诊上听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尤其是一些查出脂肪肝、血脂异常的中年朋友,总爱问一句:“植物蛋白是不是比动物蛋白更健康?”
这个问题,其实这些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关注。而最近一项来自《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更是给出了明确的数据支持: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不仅可以降低患癌风险,还有助于延长寿命。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植物蛋白,真的有这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蛋白质,是我们每天都得摄入的营养物质。它是构成人体细胞、器官、激素、免疫物质的基础。
而根据来源不同,蛋白质分为两大类: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
动物蛋白,主要来自肉类、蛋类、牛奶、鱼虾等。这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接近人体,更容易被吸收利用。
植物蛋白,则主要来自豆类、坚果、种子、全谷物和部分蔬菜。它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但某些必需氨基酸含量较低,在营养学上被称为“非完全蛋白”。
但这并不意味着植物蛋白就“不如”动物蛋白。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保证蛋白质摄入总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植物蛋白的比例,反而对健康更有利。
2020年,《JAMA Internal Medicine》刊登了一项涵盖超40万人、长达16年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
结果显示:每增加3%的植物蛋白摄入比例,整体死亡风险下降10%,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下降11%。换句话说,多吃植物蛋白,可能真的能活得更久一点。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保护作用在中年人群中尤其明显,特别是那些本身就存在慢性病风险因子的人,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那为什么植物蛋白有这样的效果?
原因很简单:它不仅是蛋白质,更是一整套“健康组合”。
降低胆固醇
改善血糖代谢
减少慢性炎症
提高肠道健康
调节免疫系统
这些机制叠加起来,自然能让身体整体状态更好,也更不容易“老得太快”。
这个问题,其实不少人已经有所耳闻。比如很多人知道:吃豆腐、喝豆浆,对女性乳腺健康有益。这背后的关键成分,就是大豆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可以在体内模拟或调节雌激素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它能对抗体内的激素依赖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不仅如此,植物蛋白来源的食物本身,还富含抗氧化剂、类黄酮、多酚等有益成分,这些都被证明具有一定的抗癌潜力。
比如一项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的研究指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可以显著降低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尤其是胃肠道肿瘤、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当然,植物蛋白不是“天然抗癌药”,它的作用在于慢性调节和风险干预,不能替代正规治疗。我们更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长期投资健康的饮食策略。
答案是否定的。
动物蛋白依然是高质量蛋白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特殊人群,更不能轻易舍弃。
但我们可以做的是——在保证蛋白质总量充足的前提下,适当提高植物蛋白的比例。
比如:
把每天的红肉,换成豆腐、豆干、毛豆;
用一把坚果替代零食;
早餐喝一杯无糖豆浆,而不是高糖奶茶;
午餐多放一些鹰嘴豆、红芸豆、黑豆在沙拉或米饭里;
做菜时搭配藜麦、燕麦、糙米等“高蛋白谷物”。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的蛋白质中,植物蛋白应占到30%-50%。这个比例,是目前公认较为理想的摄入范围。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那我到底该吃哪些植物蛋白?
不是所有植物蛋白都一样。以下这几类,是我们临床上最推荐的日常摄入来源:
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干、豆浆、豆皮。属于高蛋白、低脂肪,大豆蛋白被认为是植物中最接近动物蛋白的优质蛋白。豆类杂粮:如绿豆、红豆、黑豆、鹰嘴豆、芸豆等,不仅含蛋白,还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坚果种子:如核桃、杏仁、瓜子、芝麻、腰果,虽然脂肪含量高,但多为不饱和脂肪酸,适量食用对心血管有益。全谷物类:如藜麦、燕麦、玉米、小米等,蛋白质量虽不如豆类,但搭配食用可互补氨基酸,提升整体吸收率。避免高糖豆浆,尽量选择无糖或自制;
控制坚果量,每天不超过一小把(约25克);
搭配全价蛋白,如豆类+全谷物,增强营养互补;
减少加工豆制品,如素鸡、豆腐干中常含较多盐分和添加剂。
我们每天吃下去的每一口食物,都是在为未来的身体“打基础”。
植物蛋白,不是什么“神药”,也不是必须完全取代动物蛋白。但如果你能在日常饮食中,慢慢提高植物蛋白的比例,你可能会发现:
血脂、血糖更稳了;
体重更容易控制;
精神状态也更轻松了。
而这些,正是我们想要的健康。
所以,不需要剧烈改变,也不需要刻意“吃素”。从一顿饭、一杯豆浆开始,让植物蛋白,慢慢成为你餐桌上的“常客”。
参考资料: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