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阳台堆了一堆空花盆,绿萝浇多了烂根,多肉晒太狠化水,差点以为自己是“植物杀手”——直到看见茨菇水培,才发现养植物居然能这么省心。
找个玻璃罐接半罐自来水,把带芽的茨菇放进去,搁窗台晒点散光,没几天就冒出嫩叶子,像小伞似的支棱着,叶脉清晰得能看见纹路,比花市卖的北欧风绿植还耐看,关键不用天天盯着浇水,想起了才换次水。
后来我试着“开发”更多菜篮子里的“绿植原料”:红薯头带芽泡水里,没俩星期就窜出一长串绿叶子,像瀑布似的垂下来,挂在阳台栏杆上,风一吹就晃,比买的绿萝还带劲;芋头更有意思,带芽的块茎泡进去,叶子长得比我手还大,像热带小芭蕉,放客厅墙角,亲戚来家都问“这盆‘热带植物’在哪买的”;最惊喜的是胡萝卜头——切下来带点根须,泡在小碗里居然长出细叶子,像迷你雪松林,放在书桌前,写东西的时候看一眼,比摆个塑料摆件还治愈。
之前我妈要扔发芽的洋葱,我拦下来泡在瓷碗里,没几天就长出青绿色的叶子,像小蒜苗似的直往上窜,厨房台面上摆着,做饭的时候切个菜都要瞄一眼——这哪是“垃圾”啊,明明是藏在菜篮子里的“小森林”。冬天暖气房温度够,茨菇还能开小白花,小小的一朵,花瓣像薄纱,比伺候兰花简单一百倍——兰花要控温要施肥,稍微不小心就枯叶子,茨菇就接点自来水,一周换一次水,就能安安静静长大,这不就是懒人的“养植快乐密码”吗?
你们有没有过这种“捡漏”经历?之前是不是把发芽的土豆直接扔了?是不是把带芽的红薯头丢进垃圾桶?现在是不是突然想翻冰箱,看看有没有能泡的“边角料”?其实生活里的治愈感从来都不贵:花市几十块的绿植,说不定不如你泡的茨菇耐看;网上买的网红摆件,说不定不如你养的红薯藤有温度。我昨天泡的土豆发芽了,叶子卷卷的像小爱心,早上阳光照过来,叶子上的露珠闪着光,盯着看五分钟,比刷半小时短视频还让人安心——毕竟这是我亲手“救”回来的小生命,每一片叶子都是慢慢长出来的,那种“等着它长大”的期待感,比买现成的花更让人开心。
你说奇怪不?
以前总想着买贵的东西显“精致”,现在倒觉得,这种从“要扔的垃圾”里变出来的绿植,才最有生活气:它不是商店里包装好的“商品”,是你和生活“打商量”的结果——你给它一点水,它给你一片绿;你给它一点耐心,它给你一朵花。下次再遇到发芽的蔬菜,别着急扔,找个容器泡一泡,说不定就能收获一窗台的“小确幸”——毕竟,谁能拒绝“用菜篮子养出小森林”的快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