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奇闻

历史奇闻录:从明朝飞书到水下打火机,古人趣事知多少

2025-08-26 11:52世界奇闻

一位明朝书生声称发明了能用香油浸泡后飞到读者手中的“飞书”,引得老秀才闭眼默念,结果书本“啪嗒”一声从天而降——这或许是历史上最早尝试“无人机送书”的记录了。

明朝年间,一位姓李的书生在市集搭台,手持一本用秘制香油泡过的线装书,宣称只要读者在心里默念三遍书名,书就能自己从书架上飞起来,穿过门窗飞到读者手中。

这一奇闻引得一位老眼昏花的老秀才特地前来见识,当老秀才闭眼默念后,竟真有书本“啪嗒”掉在他面前。

飞书闹剧,古人也爱黑科技

这场“飞书”表演很快引起轰动。街坊邻居相传李某是文曲星下凡,连书都能听他使唤。有富户专门派人来,想花重金买他的“飞书油”,但李某摆起架子,称这是祖传秘方,千金不卖

传言越来越神乎其神。有人说亲眼看见书从城南飞到城北,还有人说半夜看书,书突然自己翻页,像是要飞走似的。

后来新知县觉得这事邪乎,派人把李某抓去审问。李某立马就怂了,坦白所谓“飞书油”只是普通桐油,演示时是让徒弟躲在房梁上,听见暗号就把书扔下来。

7000年前便携打火机,史前人类的智慧

古人创新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明朝,更可见于史前时代。2025年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出土了一套7000年前的钻木取火器,将我国人工取火的证据提前到新石器时代中期。

这套被称为“史前打火机”的装置由钻杆和取火板组成。钻杆长60厘米,取火板长30厘米。取火板表面布满火烧凹坑,边缘刻着导火槽,还有挂绳用的槽,是一件可以随身携带的火种设备。

实验显示,熟练使用这套取火器可在3分钟内引燃火绒,效率堪比现代打火机。取火板一端的环形刻槽,是系绳悬挂的设计——先民不仅掌握了取火技术,还将其发展成便携工具。

菜窖挖出千年青铜,村民保护文物

历史奇闻不仅关乎古人的创新,也体现在现代人与文物的意外邂逅上。2025年4月,吉林省榆树市育民乡三义村村民赵某在挖菜窖时,意外掘出两件青铜器。

经专家鉴定,这是距今约2000年的夫余国遗物:一件是用于祭祀的青铜鍑,一件是农耕工具青铜锸。两件器物共存,体现了夫余国“农耕与祭祀并重”的社会结构。

赵某主动将文物上交文保部门,考古队随后以出土点为中心进行勘探,锁定了一处古代墓葬范围,证实该区域存在夫余国聚落遗迹。夫余国是东北首个边疆民族政权,这一发现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关键实证。

水灯往上游,民俗活动的科学解释

历史趣闻同样隐藏在传统民俗中。2025年农历七月初一“开鬼门”的日子,宜兰市旧城依两百多年的习俗,在开鬼门当晚举办盛大游街并放水灯。

然而不同寻常的是,水灯才放进宜兰河里,竟然是往上游和岸边漂,让现场耆老们啧啧称奇,称这种情况还是头一遭遇见。

原来,这是放水灯当时吹起的东风造成的。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下水将水灯向外推,过了一阵子风向改变,水灯才恢复正常往下游漂去。

外国人扮兵马俑,文化痴迷的趣事

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兵马俑也不乏趣闻。2025年8月,一位女游客在参观兵马俑时,突然发觉不对劲——有一尊兵马俑居然在晃动。

她一度联想到传闻中兵马俑是活人烧制而成的说法,慌忙喊来工作人员。经过排查,发现原来是一名外国人装扮成了兵马俑的样子混入其中。

据了解,这位老外从小喜欢中国文化,尤其对兵马俑相当痴迷,于是趁着工作人员不注意偷偷溜进兵马俑集群中。若不是这位女游客眼睛敏锐,他可能就瞒天过海隐藏起来了。

恐龙杉重现,与恐龙同时代的树种

植物界也有历史奇闻。在英国伍斯特郡威钦福德镇,一对退休夫妇于2010年以仅94美元的价格,购得一株当时仅64厘米高的凤尾杉幼苗。

十余年后,这棵曾经的小树苗已长成近4米高的庞然大物,并于2025年4月首次结果。这种被称为“恐龙杉”的珍稀树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900多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曾是恐龙的食物来源。

这种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植物曾被认为在约6500万年前就已灭绝,直到1994年才在澳大利亚瓦勒迈国家公园的峡谷中被重新发现。目前全球野外存活数量不足百株。

吉林三义村村民赵某挖菜窖时意外发现的夫余国青铜器,以及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钻木取火器,这些发现都在不断修补着历史的拼图。

这些历史趣闻就像那位村民说的:“不是挖到铜疙瘩,是千年前的人托土给咱带了个话。”

猜你喜欢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