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之最

战国末期最后一次真正合纵成功 信陵君一生最辉煌的军事篇章

2025-08-14 10:40军事之最

前247年,信陵君合五国之师于河外(崤北)击退蒙骜,追至函谷关,迫使秦军闭关不出,这场“河外大捷”保住了关东诸侯十余年的喘息时间。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是信陵君一生最辉煌的军事篇章。

《史记·六国年表》《秦本纪》都系于秦庄襄王三年、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公元前247年。

《魏公子列传》记“五国”,《秦本纪》只列“魏、韩、赵、楚、燕”而无齐;各传皆无具体兵数,后世注家推测五国联军约十万出头,蒙骜所部秦军亦在十万左右,双方大体旗鼓相当。

古人所谓“河外”指黄河由风陵渡折而东行后的南岸(今豫西、晋南之间),即函谷关—陕县—渑池一带。若按现代地理说,战场在黄河以南、崤山以北,并非黄河以西。

联军追到函谷关外,并未强攻。《魏公子列传》说“秦兵不敢出”,《秦本纪》也说“秦兵坚守不出”,可见信陵君只是把秦军压回关内,并未真正夺取函谷关。

秦军损失“数千人级”,属战术挫败而非歼灭战;但政治意义极大:

山东诸国最后一次真正合纵成功;秦廷被迫暂缓东进,直到信陵君去世(前243)后才由蒙骜、王龁再度大举攻魏。

五国肯把兵权交给一个“外国人”,核心原因只有一句话:

魏公子无忌手里握有一张当时列国都无法替代的“信用证”——他既是魏国王弟,又是赵、楚等国的“政治恩人兼债主人情”。

1. 身份:魏国王弟+上将军

信陵君不是普通策士,而是魏国现成的“国家代表”。合纵最怕各国互推主将,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他刚被重新起用,魏国名义上仍是一流大国,由他挂帅,韩、赵、楚、燕在面子上、后勤上都能接受。

2. 资本:两次“救命”级的人情债

‑ 前257年窃符救赵,邯郸解围,赵国欠他一条命;

‑ 前247年之前数年,他又暗中助楚收回部分失地与流亡贵族。

3. 操作:私人幕府+门客情报网

史载他“食客三千”,其中三分之一就是各国流亡将相、策士、斥候。

他们带着现成军队名册、粮道地图回国“拉票”;

同时以门客为质,保证各国“你出兵,我出将,败了我负责”。

赵将庞煖、楚将景阳、韩将公孙喜、燕将剧辛,各带本国精锐,却统一接受魏国上将军节钺,名义上“五国联军”,实质指挥中枢就是信陵君设在邺城的前敌幕府。

在战国末期,信陵君一死(前243年),合纵便再无灵魂人物。

魏公子无忌(?—前243),封号信陵君,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1. 出身与早年(前3世纪10年代以前)

• 魏安釐王之同母弟,生年无确载,约生于前295~前290之间。

• 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食万户;好养士,门下食客三千,“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情报网络远及咸阳、邯郸。

2. 第一段辉煌:窃符救赵(前257)

• 背景:秦围邯郸三年,赵平原君夫人乃信陵君姊,屡求救。

‑ 侯嬴献“窃符”计,信陵君使如姬盗魏王兵符;

‑ 朱亥椎杀晋鄙,夺魏军八万;

‑ 楚春申君亦出兵,遂解邯郸之围。

• 结果:赵国得存,信陵君却畏罪留赵十年,“饮醇酒、多近妇人”以避祸。

3. 第一次流亡:居赵十年(前257—前247)

• 赵国待为上宾,与毛公、薛公等博徒卖浆者游;

• 仍遥控门客,情报系统维持运转,暗中助赵、楚抗秦。

4. 第二段辉煌:河外大捷(前247)

• 背景:秦将蒙骜连拔魏、韩、赵三十七城,魏安釐王被迫请其归国。

• 过程:

‑ 魏王授以上将军印;

‑ 合赵、楚、韩、燕五国之师十万,于河外(崤山北)大破蒙骜;

‑ 追至函谷关而还,山东诸侯得十年喘息。

• 影响:秦暂缓东进;信陵君声望臻于顶峰,“诸侯之客进兵法,上将军皆受而名之”。

5. 第二次流亡:被间罢将(前247—前243)

• 秦行反间:以万金赂晋鄙旧客,散布“诸侯唯患魏公子”之言;

• 魏王中计,夺其兵权;信陵君遂称病不朝,与宾客长夜饮。

• 前243年,因“病酒”卒于魏,年约五十余。

6. 身后与评价

• 魏“以公子故,二十余年秦不加兵”,死后十八年(前225)魏即亡。

• 司马迁赞曰:“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 历代兵家视其河外之役为“合纵”最后绝唱;李白《侠客行》“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即咏此事。

猜你喜欢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