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之最

中国历史上,最会带兵打仗的八个人,一出手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025-08-11 09:37军事之最

就拿兵法来说,总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那些军神都天赋异禀,出手必定全胜?凭什么?谁又真能做到“无往不利”?事实不尽然。八个人物摆在历史上,一个比一个传奇,但他们真的如传说中完美吗,没人怀疑?明明每一步都迷离曲折。可竟然,他们就是改写了千万人的命运,你说气不气!

孙武,战国初期的吴国贵客,一部《孙子兵法》传了两千多年,世人都认,他靠理论。可仔细翻史书,他实际操盘的仗,没几场能追踪得清。柏举之役确有其事,让楚国大军被弄得如丧家之犬,但乱世风云混沌一片,吴王阖闾用得真全信任他吗?孙武策划的胜仗,战果有多大成分靠天时地利?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谁又真能做到知己知彼?后面多少人照着做,却乱了阵脚。你要说兵家智慧,他的理论值钱,可真拿他当“战无败绩”,那也许只是后人吹出来的。

同样说到战功鼎盛,没人绕得开白起。秦军里人称“人屠”,这一生仗打得够多,历史能查到的正面大仗,真就是没输过。尤其长平之战,简单点说,四十五万赵卒坑杀于白起之手,数字至今没人敢信。关键在于,这场仗是不是只靠策略?赵军粮草耗尽,间谍和间谋起了承上启下作用。白起见机行事,主动收割胜利。当然,他敢狠下杀手,秦王也需要背黑锅的人,全盘推给白起,结果“忠而见疑、功高震主”还是死于非命。你总觉得命运残酷,他自己愿意吗?

有人喜欢把韩信往神坛上抬,夸他“兵仙”,打仗用兵千变万化。但回头想想,他早年落魄,“胯下之辱”这些戏剧性情节,是不是后人补出来的?井陉之战确实堪称神迹,以三万对二十万赵军,诱敌深入、决堤断道,最后一战成名。但韩信善于出奇招,可人心善变,用人的时候随风倒。吕后和萧何联合除掉他,韩信的孤傲与机会主义,是不是也掺杂了他失败的种子?说到底,他善于抓机会,但守成就不灵。一将功成,还能怪天命不成?

卫青和霍去病,一对“舅甥档”,汉武帝最靠得住的人。卫青出身寒微,连真名都没人记住,打仗却滴水不漏。漠北之战,深入数千里,和匈奴对决。可他真是铁打的战神?其实每次出征补给线拉得好极限,后方的支持遮掩了很多风险。卫青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稳得住阵脚,手下人跟着他不怕死。可惜的是,成功往往与政治站队密切相关。卫青最后算全身而退,却被兄弟姐妹逼得喘不上气。

霍去病就不一样了,说快就快。他起步比卫青风头更劲,十九岁第一次出征,直接斩杀匈奴单于子弟。河西之战,迂回穿插奇兵断敌后路。但他用兵如破竹,横扫千军不到三年,突然英年早逝,最多二十四岁。是不是天命不公?霍的打法激进,能赢则赢,怕就怕一次翻船全盘崩。所有人都说他是天才,万军丛中提首级,背后是不是老天偏爱?

再说岳飞。如果只看南宋的故事,全家上下忠烈牌坊,民间都觉着他天下无敌。岳家军纪律严明,水陆并重,郾城、顺昌连战皆捷。但难题在于制度,他再能打,皇帝下十二道金牌,你跑得了吗?很多人觉得,岳飞是受害者,他的失败是国家耻辱。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有的说岳家军内部山头林立,外部朝廷忌惮,真到了北伐临门一脚,很难有破局。兵贵神速,但拖泥带水,形势万变,他纵然有千军万马也未必能推进半步。你说究竟怪谁?

徐达,与明初那些义军出身的将军不太一样,城府极深。打下南京、占领大都,表面看仿佛没怎么失手。朱元璋极度信任,却给了他绝大权力。攻打张士诚、陈友谅时,调兵掳粮,战线极长。有人说徐达打仗“稳”,其实更多是“稳中求进”。可一到功成名就的节点,小道消息说患病即死是否真病?还是明太祖怕他功高盖主?没人说得清。历史到这里也迷糊了。

戚继光被叫“抗倭名将”,其实东南沿海那时候情势很乱,倭夷劫掠一年不停。戚家军重在训练,强在兵种组合。每次大战,总是撒出火铳、狼筅、连环阵,和对手打消耗,明着说技术领先,实际上多亏地方支持与后勤。戚继光写了《纪效新书》,当时没几人看,现在成了明代最宝贵的军事遗存之一。有人说戚继光晚年失势,是得罪了权臣,也有说他性子太直,难于自保。如果真让他在边疆带兵终老,成就会是不是比现在还大?

这几位名将,被后人高捧。但其实,许多胜负夹杂着运气、团队、朝局变幻、民心风向等千头万绪。你说白起一生“无败”,可是临死也是个囚徒。韩信灵机一动改写格局,却死得凄惨?又有人拿岳飞当信仰,现实却是始终跳不出***限。八个人,性格大相径庭,有人直来直去,有人藏锋守拙。卫青以稳著称,霍去病极端激进,但成败未必与战术直接对应。

有个细节让人难解:孙武的“以正合,以奇胜”,在白起这儿变成了铁血无情;岳飞拼死北伐,徐达却小心翼翼功成身退。其实谁都不得全然自主。你用兵如神,有时还不如一封圣旨兜头泼冷水。有人能束手待命,有人却宁愿破釜沉舟。

以现在的数据来讲,考据这些名将,推测其军事成败,往往绕不开真实的数字。白起参与的长平战役,官方记载赵军之殁达四十五万,其实现代学者普遍推断有夸张,但决不是“谣言”。戚继光抗倭,他麾下戚家军巅峰最多不过“一万四千八百人”。史料《明实录》记载,嘉靖三十二年至四十一年,东南平倭功绩最显,实际参战人数极少,个中辛苦远超当时文官想象。

也有人认为,没有这些统帅,国家大势一样会走向统一或分裂。宋金对峙、明清易代、汉匈战争,背后经济、制度等不可逆的短板,名将不过是改写局部结局的“变量”。但真把个体完全否定,又与事实不合。像徐达这种的“中流砥柱”,明太祖如果没他,南北收复要慢两三年,总没错。

这些战神们成名于乱世,都有一套自己的独门绝技,很多到最后却未必好走后路。你以为韩信的“奇袭背水”,后世争相模仿,真用到了就赢?往往是拿来主义,结果怎么都不顺。历史人物,带兵之法难复制。卫青怜兵,霍去病爱冒险,岳飞守规矩,戚继光善变法。今天研究他们,有的人喜欢数据,有的人乐于传说,各自拍案叫绝。可说到底,真理也许永远只能在碰壁里反复验证。

或许,所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更多只是后世羡慕强者的一种幻觉。真当到了战场,都明白运气、政策、团队和个人关系错综。古人以一身荣耀背负着国家兴衰,但大势下谁能真的不留遗憾?这些名字,终究在长河中划过亮痕,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至于故事背后有多少后人添油加醋,谁又能数得清呢。

猜你喜欢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