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发烧40℃: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史上最滚烫的夏天
一、数据揭示的沸腾时代
(一)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2025年6月,全球灾害性天气呈现出“多灾种并发、同一地区高频极端叠加”的特点。在欧洲西南部,法国大部、比利时、荷兰南部、德国大部、波兰西部、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地最高气温达30~33℃,较常年同期偏高4~8℃;法国中央区、葡萄牙南部、西班牙南部和东北部、意大利南部等地最高气温达35~37℃,局地最高气温超过了40℃。北美也没能逃脱高温的“魔掌”,新墨西哥、佛罗里达及西弗吉尼亚等多州出现山洪与强对流天气,造成多起死亡和基础设施破坏,北美与欧洲多地还出现了龙卷风与风暴天气,美国中部、加拿大草原地区记录EF2 - EF3级事件,造成建筑受损与多人伤亡。
热带气旋也来“凑热闹”,2025年6月全球共有9个热带气旋活动,比常年平均(5.2个)偏多3.8个。其中,东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埃里克”于6月17日下午在危地马拉钱佩里科港南偏西方向约330公里的洋面上生成,生成后以每小时10 - 1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在接近墨西哥海岸时经历爆发性增强,于19日14时前后达到其极值强度(64m/s,四级飓风),19日19时30分前后登陆墨西哥瓦哈卡州皮诺特帕耐雄耐尔市(登陆强度50m/s,三级飓风),成为墨西哥6月遭遇的最强飓风之一,给墨西哥南部太平洋沿岸带了大范围风雨影响,瓦哈卡州累积降雨量达100 - 260毫米,局部地区260 - 300毫米,韦拉克鲁斯州累积降雨量100 - 260毫米。
暴雨洪涝灾害同样肆虐,南非东开普省在冷锋影响下暴雨引发洪水,水位达3 - 4米;巴基斯坦则因季风强降雨和堰塞湖风险导致洪水与山体滑坡;北美洲东部和南部、南美洲北部和东南部、非洲中部、东亚和南亚、东南亚热带群岛等地累计降水量一般在80~200毫米,其中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中美洲及东南亚部分地区超过了220毫米,局部可达380毫米以上,这些区域的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普遍偏多,其中北美洲中部和西南部、南美洲东南部、非洲中部以及中国华北、东北部分地区偏多5成到1倍,局部地区偏多可达1倍以上。
2024年南部非洲遭遇了破坏性的旱灾,马拉维、赞比亚和津巴布韦更是遭遇了至少二十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南部非洲的谷物总产量比五年平均水平低16%,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谷物产量分别低43%和50%。非洲最大的人工水库卡里巴湖水位大幅下降,水力发电量锐减,导致长期停电和经济中断。
东非也没能幸免,3月至5月的异常强降雨导致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布隆迪发生严重洪灾,数百人丧生,超过70万人受灾;10月至12月的降雨量又低于平均水平,引发了对粮食安全的担忧。西非和中非遭受特大洪灾,受灾人口超过四百万,数百人死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尼日利亚、尼日尔、乍得、喀麦隆和中非共和国是受灾最严重的国家。北非同样不容乐观,由于降雨量少和极端高温,谷物产量连续三年低于平均水平,摩洛哥连续六年干旱,产量比五年平均水平下降了42%。
(三)澳大利亚山火:新年伊始的灾难
当地时间2025年1月1日,澳大利亚珀斯东部发生一起山火,火势迅速蔓延,已摧毁多处房屋,并逼近当地一所监狱。截至当地时间2025年1月2日,消防部门仍在全力灭火,火灾原因正在调查中,此次山火已蔓延726公顷,造成1人受伤。
(一)生态系统的崩溃前兆
亚马逊流域正在经历历史性干旱,河流生态系统崩溃导致粉红海豚大规模死亡,科学家警告,这片“地球之肺”可能从碳汇逆转为碳源。在北极,海冰面积以每十年13%的速度缩减,北极熊被迫延长游泳距离寻找食物。
西班牙橄榄油产量因干旱腰斩,价格翻倍冲击全球市场;日本大米价格上涨48%,韩国大白菜价格同比上涨70%;全球可可价格在2024年初暴涨280%,直接原因是加纳和科特迪瓦遭遇4℃异常高温。
(三)城市生存空间的挤压
巴黎在46℃热浪中收容500多名处境危险者,法国官方确认两人直接死于高温;伦敦地铁因缺乏空调系统,在高温日客流量下降30%;孟买贫民窟的铁皮屋顶温度突破60℃,居民只能在深夜外出活动。
三、技术创新与政策博弈
(一)预警系统的代际升级
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以机制建设和技术创新推动气象预警效能不断提升。中国气象局发布人工智能气象预报“风”系列模型,首次将临近预报时效延长至3小时,3分钟内生成未来15天、25公里分辨率逐6小时,包括降水、风和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全球预报,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可预报天数达32天,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为促进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模型的规范应用和有序发展,中国气象局成立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开展气象模型研发、智慧气象服务及防灾减灾技术攻关,推出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示范计划,吸引国内外35家高校、企业和事业单位报名,经测试遴选,盘古、风乌、伏羲等14个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模型参加实时预报示范,在今年汛期逐步接受应用检验。自6月1日起,中国首部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应用的部门规章《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办法》施行,围绕数据开放、算法研发和应用场景赋能等提出具体政策及措施,让人工智能与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领域深度融合应用“有规可循”,也为世界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同时,中国积极开展气象早期预警实践,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模式,气象预警效能不断提升,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空间分辨率精确至全国5公里,可提前3天较准确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3%,强对流预警可提前43分钟,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误差为62公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建成汇聚16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预警信息1分钟内可送达政府、相关部门、行业责任人。
欧盟出台法令禁止低效空调,倒逼制冷设备能效标准提升至60%。德国慕尼黑居民张女士回忆:“二十年前的夏天根本不需要空调,夜间温度常跌破20℃。”这种气候特征使空调长期被视为“非必需品”。
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也成果显著,2024年6月中国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提前6年达到2030年目标;2025年一季度,中国风光发电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等省份表现突出,均提前完成“十四五”光伏建设目标,助力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不过,集中式光伏和风电的大规模扩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可能引发潜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包括西部脆弱敏感生态区林草地侵占、生态廊道阻隔、栖息地破碎化、鸟类迁徙通道影响、局地小气候变化等,且部分项目出现重建设、轻维护的倾向,部分项目盈利能力堪忧,面对风光组件退役潮可能带来的废弃和处置问题,技术储备不足。
(三)农业适应的微观突破
在全球人口突破80亿大关,气候变化让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传统农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智慧农业成为发展趋势。2025年,人工智能驱动的精准农业等五大趋势将重塑田间地头的“数字***”。
印度小农户通过数字技术优化灌溉,60%的受访者表示将从现代作物保护中受益;中国种植者中,61%已使用或计划使用生物燃料和可再生能源,8%采用直播水稻技术节水减排。浙江省气象局研发“百米级、逐小时”格点化温度预报产品和基于茶园田块的降尺度小时温度订正技术,实现山地茶叶霜冻害智能监测精准预报;国家气象中心联合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及武汉理工大学,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气象导航核心技术体系,全面增强国际航运气象保障能力。
(一)个人层面的生存指南
避免在10:00 - 16:00进行户外活动,此时阳光强烈,易引发中暑等健康问题。穿着浅色透气衣物,使用遮阳伞,减少阳光直射,降低体感温度。随身携带电解质水,每小时补充200ml,保持身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学会识别热射病症状:体温>40℃、意识模糊、抽搐,一旦发现及时就医。(二)社区层面的适应创新
上海某社区将防空洞改造为“纳凉驿站”,配备医疗急救设备,为居民提供凉爽的休息场所;新加坡推行“垂直森林”计划,在高层建筑外立面种植耐旱植物,既美化环境又降低城市温度。
(三)全球治理的迫切需求
世界气象组织呼吁建立“气候难民”认定机制,目前因气候灾害流离失所者已达3000万;联合国气候谈判需突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碳关税互认体系。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正式征收碳关税,覆盖钢制货架、丝网制品等产品,国内企业正积极应对,如某仓储设备制造商与祺鲲科技签署三年合作协议,提前布局碳排放核算和CBAM申报服务。
当西班牙韦尔瓦省测得46℃极端高温,当东京湾出现珊瑚白化现象,人类正在书写气候史的新篇章。这不是末日的预言,而是生存的警报。正如巴黎高温收容所墙上的标语所写:“我们改变不了太阳,但可以改变自己。”从空调能效标准到农业种植***,从个人防护到全球治理,每个选择都在决定人类文明的未来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