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南记忆
本期丝路悦读-西安地理
邀请你跟随着作者
马小江的文字
在声音中走进西安城南
这里面是否也有你的独家记忆?
01
1993年,我考入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9月12日开学报到那天,大哥为我背着被褥,我手里提着装满衣物的提包,一路上这车,下那车,换乘了好几次。到了西安火车站,坐上5路公交车,至雁塔南路后村站下车,折向育才路西行,步行不到20分钟就到了学校。由于学校事先安排了同系上一级学生进行接应和引导,不久,就办完了报到的所有手续。大哥跟我来到宿舍,帮我安顿好床铺,便坐下来休息。不大工夫,同宿舍的其他人都相继到来,你一言,他一语,大家很快就熟络起来。我们都来自西安周边,语言习惯也差不多,便海阔天空地聊到了一块儿。
从穿戴上看,尽管舍友们的境况都比我好,但大家丝毫没有以貌取人的感觉,这使我原本自卑的心理得到了很大安慰。最后,送走了大哥,我再次回到宿舍,慢慢收拾自己床下的卫生。
我们学校位于翠华北路,学校南门跟西安地质学院北门隔育才路正对,学校西门口是翠华路,路对面就是西安公路学院,北墙外,一条五六丈宽的污水沟自西向东敞着。当时南二环公路正在施工,筑路机械整天响个不停。学校东边与陕西省委大院仅一墙之隔。
校园不大,占地面积约13公顷,因为刚由西安师范专科学校改名三两年时间,所以各项软硬件设施都比较薄弱。记得当时校园里最大的亮点,就是位于操场最东边的那座刚落成不久的图书馆,是一座用白瓷片贴成的4层大楼。进了学院南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座东西走向的3层教学大楼,灰色的砖混建筑,让人感受到了它年久的气息。学校只有两栋5层学生公寓楼,西边那座住着女生,东边那座男女各占一部分。在从教学楼通向东边那座学生公寓楼的水泥路两旁,是一棵棵一搂粗的泡桐,巨大的树冠,相互交错,将头顶罩得严严实实。学校的教学设施都比较老旧,学生也缺乏必要的娱乐活动场所。在男生公寓楼北面,是学校锅炉房,洗澡堂跟锅炉房相连,门口有个小商店,买东西的学生进进出出。北边不远处,有一座两层的建筑,一层为学生食堂,二层是大礼堂,学校要是举办大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偶尔还能在此看场电影。入学第二年冬天,校团委搞了一次文艺汇演,就在这里举行。后来还办了一次校园“双星”大赛,给那些热爱文艺活动的学生施展才艺提供了一个平台。历史系学生演了个小品,很吸引人。其中有句台词“没有爱情的婚姻,就像吃扯面没调辣子”,让我没齿难忘。这座大楼西面和北面,是学校教职工居住区,一大片再普通不过的砖瓦平房,一排连着一排。再往西北走,是一座老式两层教学楼,顶层“人”字形,红机瓦覆盖,我们在此上过一次听力课。楼后则是建校之初修建的一座学生食堂,我们仅仅进去过一次,里面地方很大,到处用木椽做立柱,人走进里面,有一种身处森林的感觉。
平时,学生的课余生活十分单调,跟上高中差不多。因此,图书馆就成了我最爱去的地方,尽管也没多少新书,但书里的知识并不陈旧。周末下午,男生通常出去看一场录像,女生到外校去会会同学朋友。
02
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来西安,以前只是听说,所以对这儿的一切都感到好奇。节假日,我要么步行,要么骑着同学的自行车一个人出去溜达,这里看看,那儿逛逛,甚至骑去过小雁塔。熟悉一下学校周边的环境,顺便认识认识西安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南郊是大学城,院校很多,在全国都是挂了号的,还有不少名胜古迹,除了免费的景点抽空去逛逛,收费的景点从来不去。那时候,我还是个穷学生,囊中羞涩,只有站在景点门外朝里望一望的份儿,然后幻想:啥时候能有机会进去看看,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趣的事!尤其是像大雁塔、小雁塔这样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古迹,更是让我朝思暮想。雁塔晨钟是关中八景之一,自古有名,还有大唐玄奘法师跟这里的那一段有名的故事,更让人对它产生了一种神秘感。每次散步到大雁塔景区围墙外时,我都要盯着大雁塔看上好一阵子,想象着里面都会有些什么。在南门口,看着那些白肤金发碧眼的欧美人,肤色黝黑的非洲人,额头上描着红点点的印度女人,以及背着行囊进进出出的外地游客,我好生羡慕。
没出两个月,仅南郊而言,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龙寺、兴善寺、乐游原和寒窑等景点,我都跑遍了。
寒窑遗址,我是骑着自行车去的。当时发现门口售票,一张门票几毛钱,我舍不得买,就把自行车朝塬底下一锁,独自上塬,一个人蹲在土塬边上,朝崖下的寒窑景区里仔细观看。它处在一条沟里,沟不深不阔,跟我老家塬下那些沟差不多。寒窑周围上下全是庄稼地,显得十分荒凉,但有一种古朴而幽静的原始美,看几眼就能让人联想起当年薛平贵和王宝钏,为了爱情不顾家人反对,在这里靠挖野菜艰难度日的情景。那次去的时候是初冬,塬上的冬小麦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寒窑在沟里面,游客很少。我发现里面只有几孔土窑洞,好像还有一口水井和几棵树。那时大雁塔南面全是庄稼地,跟现在相比,判若云泥。
1994年春天,学校组织学雷锋活动,我们政教系学生先后到盆景园、大雁塔和春晓苑三个景点帮助景区职工打扫卫生。不出半小时,就把盆景园积攒半年多的垃圾收拾完了,然后在园子里到处看看。3月初,开花的盆景还不是太多,觉得没啥可看,随后就去了大雁塔景区继续干活。帮人家把围墙底下卫生清理了一遍,结束后,每人拿了一块儿抹布,将大雁塔里面的楼梯扶手自下到上齐齐擦了一遍。进到大雁塔里面,我才知道里面原来还有旋转楼梯,装饰布置非常精美。每擦完一层楼梯扶手,我都要透过窗子,从里向外望一下。把扶手擦完后,我们赶紧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站在塔顶,怀着激动的心情,领略一下大雁塔周围的风景,体验一把登高望远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登上大雁塔。
那时大雁塔的南边与东边,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绿化,栽了些常绿树木和冬青。南边不远处,是雷明顿野战俱乐部,周围用铁丝网挡着,里面堆放了不少沙袋,还停有几辆军绿色装甲车。有几个年轻人身着战服正在里面玩打仗,体验战场感觉。再稍往南,就是当地村民的庄稼地。
从大雁塔景区出来后,我们一群学生又去了东边的春晓苑。男女生分组,捡烟头,拾垃圾,清理墙角的杂物,打扫完毕,便开始游览,有个别同学早有准备,拿出相机给大家拍照留念。
03
大学生活简单而有序,平时除了教室、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模式外,就是去图书馆看看书,到操场打打球。到了周末,我经常跟几个舍友或者外校的朋友、同学一块儿出去转转。除了文艺路市场、朱雀大街,偶尔到康复路和钟楼那边去,逛得最多的当属小寨。
小寨很有名气,据说当时还是西安最具青春活力的商业圈,也是西安市第二大商圈。因此,开学第一个周末,我就跟两个舍友去那里逛了。无论走育才路还是穿过公路学院家属院都很方便,仅有二三里的路程。记得当时小寨商业大厦是最繁华的地方,这里时常人流不断,进进出出,几层楼高的购物区让人目不暇接,各种百货琳琅满目。那时候,对于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兜里没钱,只能饱饱眼福,长个见识。
商厦北边,是小寨农贸市场,偌大的市场里面,从吃的、喝的到生活用品,什么都有,看着市民们周末采购的热闹场景,我们只有羡慕的份儿。逛饿了,我们几个顶多每人吃上一碗油泼面。至于路边那些飘香的各色美食,只是闻香而过。
大街上美女如云,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川流不息。怪不得西安人常说:要看美女就来小寨。我想,这里有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商业圈,肯定会吸引美女来。
那时候,十字东南角的小寨国际贸易大厦还在建设中。看着那幢大楼在一天天增高,我心里想,要是它完工了,必将成为西安南郊一大商业亮点,为小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上学这3年里,几乎每隔一周我们都会去那里逛逛,逛累了,就到农贸市场旁边的小寨书店里坐下来看看书,享受一下阅读的快乐。总之,小寨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变化日新月异,始终走在西安时尚前沿。它代表着西安人的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有着独特情调和灵动的文化沉淀。
我们学校不大,师生不多,吃饭也就一个饭堂,饭菜花样也较少。几乎每天中午和下午都有卤面,四毛钱就能吃饱。一天两头不缺稀饭,稀饭就是米汤。后两顿的菜分为两毛、四毛和六毛三个档次。另外,面条、米饭和馒头天天有,头一年每天五六毛钱就能吃饱。后来,饭堂外开了不少私人办的小灶,扯面用条数来计算,一条扯面两毛钱,我最多要3条就够了。
3年时光匆匆而过,当毕业时才觉得光阴的无情。我们宿舍8个男生,如今有的改行当了律师,有的辞职去做生意,还有的据说是北漂圆明星梦去了。只有我最不才,一毕业就扎进学校直到现在。
2003年4月,我们学校经教育部批准与西安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今天的西安文理学院,搬到了新址雁塔区科技六路。2017年暑假,我带女儿去那里参加高考英语口试,看到学校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
我常常留恋在西安南郊上学那段时光,还想念我的那些老师和同学。
责编 李佳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