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产房”,专业摄影师朋友圈“直播”白头翁育雏全过程
邻居离家已4天未归。昨日清晨,家住洪湖东路社区的陆先生照例在阳台的两个不锈钢杯里添上清水与小米——这个习惯始于26天前的清晨。那是段意外开启的“房东”生涯:两只白头翁在他家阳台筑巢安家,完成生命的孵化与成长。这段持续近一个月的阳台育儿记,让专业摄影师陆先生收获了五千余张照片、八十多段视频素材。这些影像记录,不仅定格了雏鸟从破壳到展翅的生命历程,更珍藏了一段人鸟和谐共处的温暖时光。如今,陆先生正着手将这些自然纪录整理成册,希望用镜头语言传递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保持热爱与好奇,又懂得界限与尊重。
阳台来客
6月下旬,陆先生家6楼阳台的生态剧悄然开幕。两大三小五只鸟儿每日绕着繁茂的绿植盘旋,时而停驻竹枝,时而倏忽掠空。6月24日,当陆先生手持喷壶浇花时,惊觉内阳台的竹丛间隐约隆起个碗状轮廓——搭梯细看,约1.6米高的几根竹枝交角处,竟藏着个结构精巧的鸟巢。松针粗细的枝条交错编织,草茎穿插其中,连地上干枯的紫红色三角梅也被巧妙利用,整个巢穴牢牢卡在竹枝间,即便经历连日大风也仅随竹枝轻晃几下。
“怪不得总见它们徘徊。”陆先生这才恍然,那些头顶一撮白羽的小家伙,原是在自家阳台上构筑新居。趁鸟儿外出觅食,他悄悄探查,三个粉白的鸟蛋静卧巢中,长约两厘米的表面点缀着深褐斑点。
私享机位赶紧架起来。手机镜头里的“建筑工”很快露出真容——那簇醒目的白羽是白头翁最鲜明的标志。这家子鸟类筑巢大师深谙“大隐隐于市”之道,偏爱在人类活动区的隐蔽角落安家。既可躲避地面天敌,又能随时飞回投喂幼雏,陆先生的阳台恰是绝佳之选:6楼的高度足够安全,繁茂的竹子位于遮光木栏后,可提供双重掩护,没有猫狗侵扰,就连三只鹦鹉也成了意外的“安全背书”。
“家门口打(拍)鸟成为现实。”陆先生将照片朋友圈,配文里满是欣喜。评论区里,懂鸟的朋友们分析得头头是道:“6楼视野开阔”“这片阳台植物最茂密”“没有宠物威胁”,就连那三只鹦鹉也被调侃成“安全哨兵”。而陆先生更愿意相信,是孕育新生命的勇气,让它们克服了对人类的天然戒备,在钢筋水泥间筑就了这份温暖的信任。
协作育雏
独居新巢的白头翁父母开启了育雏之旅。此前筑巢期间频繁现身的其它成鸟已不见踪影,“感觉像是帮忙的家族成员,完成建房任务就悄然退场。”陆先生猜测。
鸟妈妈孵蛋时,会将尾羽轻搭在巢穴入口,宛如一道守护的屏风;鸟爸爸则伫立在丈许外的三角梅枝头,警惕地环顾四周。起初,陆先生以为母鸟会一直寸步不离,静卧巢中,直到那个清晨——他循声望去,发现鸟妈妈竟离巢活动。原来母鸟既要外出觅食,也懂得适时休憩,在抚育后代的同时不忘关照自身,这又在朋友圈赢得一群妈妈的点赞。
鸟爸爸总爱从遮光木栏的缝隙间倏忽现身,继而轻盈地飞入巢中。经网络查证,陆先生方知白头翁实行轮岗制:双亲轮流孵卵,每只鸟大约值守两小时后便进行交接。
雏鸟破壳在7月9日前后。陆先生拍到鸟爸衔着破碎蛋壳的画面后,细弱的唧唧声自巢中传来——三只粉若花生米的雏鸟齐刷刷仰起头,张开黄色大嘴,正等着投喂。育雏期的鸟父母化身永动机:日均至少上百趟外出觅食,每次回来都衔着虫子、嫩叶。与孵化期偶尔放风松散不同,此刻它们执行严丝合缝的接力制,前一只归巢,后一只才会离开。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不仅以喙对喙的方式精准投喂,还会轮流轻拨雏鸟的腹部——陆先生咨询专业人士得知,这种特殊的亲子按摩是帮助排泄的生理机制。即便经历重庆7月暴雨、高温的双重考验,鸟巢始终清洁无异味。
共享空间
五只白头翁与三只鹦鹉在3m2的阳台构筑起生机盎然的微型王国,每日上演着鸟鸣啁啾的交响乐。不过,这个热闹的“鸟类联合国”里,隔三岔五也会爆发些小摩擦。
天热,陆先生发现鸟妈妈伏在巢中纹丝不动,担忧其难以支撑孵化工作,便小心翼翼洗了片生菜叶,轻置于鸟巢下方桌子上。谁知鸟妈妈警觉性极高,误将这番好意视作入侵,顿时炸毛,厉声尖叫。它振翅疾飞至邻枝,与留守的鸟爸爸紧急磋商。不多时,鸟爸爸俯冲而降,在陆先生头顶盘旋两圈后,突然展开左翼,喉间发出低沉的“吱吱”声,仿佛在宣示领地主权。
戏剧性的是,当陆先生退回屋内,鸟爸爸回巢时掠过那片碧绿的生菜叶,先是谨慎试探,继而衔起菜叶疾飞而起,回巢与鸟妈共享。这场小风波后,人鸟默契渐生。每逢周末,陆先生一家坐在鸟巢下方约50厘米的桌前喝茶看书,鸟爸爸仍保持着“巡逻”习惯——时不时展开双翼掠过他们头顶,警告不准越界。
为维持这份珍贵共处,有野外鸟类拍摄经验的陆先生制定了“阳台行为准则”:浅色衣衫必换暗色,翻书页时放轻动作,手机调至静音模式,更严禁在巢下接打电话。就连爱人敷面膜这项日常也被迫暂停——那只亲昵到能跳上手心玩耍的玄凤鹦鹉“蛋黄”,就曾被敷上面膜的女主人吓得仓皇逃跑,所幸被邻居及时发现送回。
盛夏的阳台见证着生命的奇迹。那些粉嫩如花生米的小生命,不过一周左右光景,便蜕变成圆滚滚的毛球,在巢中挤作一团。日渐丰满的羽翼将鸟巢撑得满满当当,小家伙们索性站上巢沿,不时迎着阳光扑腾翅膀。
离巢时刻
18日的风雨来得猝不及防。狂风裹挟着暴雨,在阳台上肆意横行。一只雏鸟正立于巢边,被骤起的劲风掀翻,卡在了竹枝的缝隙间,扑棱着翅膀挣扎;另一只更被直接掀落在书桌上。陆先生轻手轻脚地将这只惊魂未定的小生命拾起,安置在盘中。谁知这两个小家伙竟挣扎着跳出盘沿,如此反复多次,始终不愿返回巢中。
原以为离巢会是一场庄重的仪式——几声啾鸣后,鸟父母引领雏鸟振翅高飞。然而现实却来得毫无征兆:暮色四合时分,两只雏鸟突然振翅而起,一前一后掠过遮光木栏,翅尖划破渐紫的天际。鸟父母紧随其后追出,发出急切的鸣叫。夜幕垂落时,鸟父母一前一后回到阳台,再次投喂那只在树枝上扑腾的最后一只雏鸟。
次日清晨,一家三口的影子也消失了。空巢静立,再不见它们归来的身影。“这是生命的必修课。”朋友圈有人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总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人与鸟,皆是如此。“就当是提前预习子女长大离家的感受吧。”陆先生望着安静下来的阳台,心中释然。鸟巢仍留着,等明年,或许会有哪个小家伙记得回家的路。
记者手记
阳台上的生命课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通过屏幕观察世界,鲜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见证生命的奇迹。陆先生家的3m2阳台,无意间成为了一个生动的自然课堂,让我们得以窥见鸟类育雏的完整生命历程。
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阳台育儿记”,展现了一个物种在城市化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智慧,更映照着人类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共情——生命的成长需要耐心等待,需要彼此尊重,需要适时放手。
这场意外的“直播”也让我们明白:自然教育不需要刻意营造,它可能就发生在我们家的阳台上;生命教育不需要说教,它可能就藏在一枚鸟蛋的孵化过程中。当我们学会放慢脚步,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其他生命时,城市也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路易 摄影 陆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