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械之最

探寻尘封2000多年的楚国文明

2025-07-23 10:14机械之最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

探寻尘封2000多年的楚国文明

位于安徽省寿县以东的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是迄今为止经过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为探寻尘封2000多年的楚国文明,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成员与时间赛跑、开展抢救性发掘,应用先进技术、提升考古的科技含量,不断探索楚国历史文化的奥秘。日前,本报记者走近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听他们讲述考古与文保背后的故事。

——编 者

淮河之南的安徽寿县,古称寿春,曾是“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战国末期,楚考烈王迁都于此,这里见证了楚国最后的辉煌。

寿县以东,田野之间生机盎然。田野之下,埋藏着2000多年前的楚国历史文化遗迹。2025年4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坐落于此的武王墩一号墓位列其中,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从淮南市区向西车行约7公里,再穿过一段田间小路,记者来到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现场。“这里埋葬的是楚考烈王。”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宫希成介绍,“经过4年多发掘,目前,野外考古工作已结束,进入后续研究阶段。”

一次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发掘

“文物因盗掘而受损,发掘保护不等人”

在发掘现场的临时展厅里,陈列着部分已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珍贵文物。其中一张龙凤漆木案上,朱红色颜料绘制的纹饰鲜艳灵动。“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文物,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离不开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发掘。”宫希成说。

2018年,安徽省淮南市公安机关侦破了一起重大盗掘案件,追回70余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6件。经调查,这批文物正是出自武王墩一号墓。

“盗墓者的盗掘,导致墓葬内许多文物受损,也改变了墓葬环境,急需开展科学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宫希成介绍,安徽省相关部门第一时间申请对武王墩一号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19年11月获批。

2020年,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组成的考古发掘团队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组成的文物保护团队迅速完成集结,赶赴现场。

山东大学博士生李凤翔是最早跟着宫希成来到发掘现场的队员之一。“当时这里除了一个大土堆,什么也没有。”李凤翔回忆,他们住在附近村民的家里,每天天刚亮就赶到现场,忙到天黑才回去。

“文物因盗掘而受损,发掘保护不等人。”在宫希成看来,他们往前争取一分一秒,就为文物发掘保护多争取一些机会。

2024年3月的一天,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李凤翔发现,一块浅色的椁盖板上似有异样,再细细观察——“有字!”李凤翔脱口而出。

“经过近4年的日夜工作,2000多年前的楚国文字清晰呈现出来了,大家都激动地围了过来。”李凤翔至今仍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但抢救性发掘有时间窗口,要保证文物被完好保存在安全环境中。”大家立即想办法对盖板进行保护。

2024年12月,历经4年多,武王墩一号墓田野发掘工作全部结束。经发掘揭露结构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椁,出土1万余件各类文物,为研究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器用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系列科技含量十足的保护与研究

“先后有15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参与,许多技术率先大规模使用”

纹饰绚丽的龙凤漆木案为何被泡在水中展示?不少参观者感到好奇。

“这是去离子水。把文物泡在里面,如同给人泡澡,起到清洁的效果。清洗后再将文物浸泡在特殊的化学药水中,让药‘融’入文物内部,起到保护作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汪嘉君介绍,这一套“疗法”用的是乙二醛法,从马王堆汉墓到曾侯乙墓,从定陶汉墓到如今的武王墩一号墓,数以万计的漆木器在这套“疗法”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在发掘现场、实验室中,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工作者们用科技手段尽可能保留、还原文物原貌,同时用创新的理念与方式呵护历史珍宝。武王墩一号墓的填土发掘完成后,一个九室的椁出现在考古队员面前。椁盖板上,铺设着一张巨大的竹席,大部分已经脆弱不堪,出现腐朽、残缺、开裂等情况。

怎样安全高效地对竹席进行临时加固和紧急保护?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这项由上海大学教授罗宏杰团队发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首创性。“薄荷醇可以对脆弱文物进行预加固,保障文物安全地被转移到实验室,这种材料在空气中自然挥发后也没有残留。”武王墩考古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说。

新的问题接踵而来。武王墩墓葬各类文物处于潮湿环境,竹席进入实验室后,如果任由薄荷醇自然挥发,竹席中的水分也会快速蒸发,导致饱水竹席起翘和开裂。经过反复实验,张治国发现,通过加入酒精并加热等方法,可以有效去除薄荷醇,还能确保竹席处于饱水状态。这样操作,既保证了文物安全,又便于后续开展污染物清理、脱铁、加固、干燥定型等一系列保护处理工作。

这项技术的运用很快取得了成效。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采取分条提取的方式,提取最长竹席约7.5米,总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形成了一套竹席现场加固提取、包装运输与室内稳定性保护的技术方法。

“刚出土的文物需要第一时间进行应急保护,我们联合各个领域的专家、结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合力攻坚,共同开展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先后有15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参与,许多技术率先大规模使用。”宫希成说。

“通过多学科、多平台协作,运用新手段、新工具,既提高了考古工作的科技含量,也增强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张治国说,未来还会有更多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于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学术研究、保护修复、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

一支年轻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队伍

“考古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工程”

从2020年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以来,这里已经清出整整7万立方米封土,共出土器物1万余件。这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

1000多个日夜,这群年轻人是下了苦功夫的。发掘现场距离市中心很远,他们住过工棚,也借住过农房民居,一日三餐有时就靠随身携带的干粮解决,有的人一年才能回家一次。

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厦门大学博士生柴政良记忆犹新:“仅封土挖掘就持续了快两年。不能使用大型机械,我们就用铲子、铁锹,分探方一点点掘进。夏天日头毒辣,我们早早起来工作,中午回去休息,下午三四点钟再去,深夜才回到住宿地。”

“长年累月的野外工作,对体力和毅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宫希成说。令他欣慰的是,这支队伍经受住了考验。

宫希成十分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和锻炼。“工作中,我们有许多机会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投入实践。”柴政良回忆,有一次现场发掘填土时,他对填土的夯筑情况非常感兴趣,便列好研究大纲,设想提取2立方米的整块土带回实验室研究。

“这一设想前所未有,但宫老师研判后认为可行,还帮我协调车辆,运输夯土。后来,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柴政良说。

“初来发掘现场,我刚读硕士,宫老师却不只把我们当学生看,要我们以领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李凤翔说,4年多实践,他们从硕士生变成了博士生,对考古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考古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现场进行综合统筹协调。这段经历将让我们终身受益。”(记者李俊杰孙佩瑾)

延伸阅读

武王墩一号墓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三和镇,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大型墓地。经考古勘探确认,武王墩墓地存在独立陵园,陵园坐落于一条南北向的岗地之上,占地约150万平方米,四周由围壕围合而成,围壕周长近5000米。陵园除主墓一号墓,还分布有大型车马坑、大型陪葬墓、祭祀坑等相关遗存。

自2020年起,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开展对武王墩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至2024年底,主墓一号墓发掘工作基本完成。一号墓共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保存完好、共出器物丰富的“木俑坑”,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车马兵器、玉器、卜甲等,种类包罗万象,为了解楚国物质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史料、出土文字材料等综合分析,初步判断该墓主人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记者 李俊杰整理)

猜你喜欢

  • 机械之最

    五款史上最稀有古董引擎:从尘封到重生的机械传奇

    在2025年的汽车工业同质化浪潮中,回望百年前的工程狂想更显珍贵。本文聚焦五款实验性古董引擎——它们以极小产量诞生,如今成为机械收藏界的圣杯。1914年GN JA普雷斯特维奇V8:唯一能运行的原型机,采用航空引擎技术,木质底盘与单头灯设计颠覆常规。现役车主常驾驶它穿越欧洲,证明其超越时代的可靠性。1910年菲亚特S76“..

    2025-10-15
  • 植物之最

    解码古蜀文明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乍一看,三星堆的青铜器好似风格不一,既有与中原相似的青铜尊、青铜罍,又有辨识度极高的纵目面具、青铜神坛等。实际上,只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类,便能发现其“乱中有序”的规律和风格。那么纵览全局,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整体特点有哪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研究馆员冉..

    2025-10-12
  • 商业之最

    让“消费献爱心”成为临沂商业文明的温暖注脚

    当“志联餐饮·温暖孤困儿童”活动启动的消息传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继“为君呈酱酒”、“欧飞基因”爱心企业之后,又一家本土商家接过了“消费献爱心”的接力棒。这种将日常消费与公益帮扶巧妙结合的模式,不仅让市民在就餐、购物、消费时多了一份善意选择,更为“临沂无困”的愿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我们期待,有更..

    2025-10-10
  • 人类之最

    纪录片《校长的心愿》:一面记录人类文明温度的镜子

    在国际聋人日的特殊时间,纪录片《校长的心愿》以细腻的镜头语言编织出一幅关于“如何让无声世界被看见”的图景。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特殊教育的个体叙事,更是一面记录人类文明温度的镜子。被看见的舞台在老挝万象市郊的村子里,“希望之手”学校的红顶白房子是听障儿童的家。苏帕潘创办这所学校时,只有26岁。面对的是3个听..

    2025-10-03
  • 何建华专栏:“儒商精神”泽被近现代商业文明

    人类社会从蛮荒蒙昧走向现代文明的艰难演进中,最值得传承的是融入血脉基因的文化价值,最大的力量无疑是思想的力量。来到被誉为“东方圣城”的孔子故里,千年沉淀的浓郁儒风雅韵令人浸润、发人深思,提升了我们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儒商精神”当代价值与践行自觉的认知。东方智慧商业文明源远流长当今世界百年..

    2025-10-03
  • 东西方宇宙探索路径与三知文明的宇宙知性本体论

    东西方宇宙探索路径与三知文明的宇宙知性本体论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未来可能出现的硅基生命(Al)时代的到来,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在不断升华。为了迎接这一变革,理解东西方在宇宙本体和认知路径上的差异,以及三知文明的宇宙知性本体论,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认知框架。一、东西方对宇宙自然..

    2025-10-01
  • 人类之最

    水之哲人:泰勒斯用一滴水点亮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束光

    在那遥远的古希腊晨曦中,海浪轻拍着爱奥尼亚的海岸线,一位睿智的哲人站在沙滩上,凝视着无垠的碧蓝。他的名字叫泰勒斯,一个用水的柔韧与深邃,开启了人类思想史上最璀璨的篇章。那一刻,他用一滴水,点亮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仿佛一束光穿透迷雾,照亮了未来的道路。泰勒斯不是神话中的英雄,也不是传说中的魔法师,他只..

    2025-09-29
  • 人类之最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极限吗?

    引言人类文明如奔涌长河,跨越万载春秋——从蒙昧时代的簇簇星火,到信息时代的滔滔洪流,其壮阔历程足以令世人惊叹。但一个根本性的追问始终萦绕:这波澜壮阔的文明进程,是否存在不可逾越的终极极限?是终将触碰到无形“天穹”而趋于停滞,还是其生命力本就蕴含着突破一切边界的无限可能?要回答这一问题,需穿透表象,深..

    2025-09-2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