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课本骗了我们几十年?世界最长河流的答案,其实一直在变
有人说,亚马逊是雨林滋养的河流王国,这里有近 2 万条河流,是世界上水系最复杂的地区。
也有人说,亚马逊是河流养育的雨林天堂。每逢雨季来临,那些树木更像是漂浮在河流之上。
而我关注的却是某百科上的一句话:The longest river in the world。
其实想要测量一条河流的长度并不难,我们只需要找到它的起点,找到它的终点,两点连成直线得出正确答案。可是当你给它加上各种条件一、条件二、条件 N 时,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比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肯定 A 比 B 长,因为对于航行的船只和旅行的侠客来说,B 的河道千回万转,弯弯绕绕,实际距离显然是更长。
当然,地理是自然学科,我们不能仅从主观感受作出判断,还需要具体数据来支撑结论。咱们不妨就用 100km 为标尺,以等分的方式来测量它们的长度,这样一来,河流 B 更长就站得住脚了。
可这还没完,当更曲折的河流 C 作为对照组出现后,为了对比结果,我们就不得不用更细分的标准去测量。如此周而往复,你最终会发现,河流的真实长度是永远没有答案的,我们只能得到一个趋近真相的数字,并且接受它不断变化的事实。
那么教科书上的那句 6440km,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前面我们说过,只要找到河流的起点、终点就能通过等距法得到一个趋近真相的数字。尽管它并不精准,会有变化,但误差不可能上百公里。
而通常认为,亚马逊河的长度为 6440km,尼罗河则是 6670km,200km 的优势似乎足以弥补测量造成的误差。只不过真意恰恰出现在这里,你看河流的入海口总是确定的,但起点在哪里,却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著名的金沙江和岷江就是在这里交汇后,才被称为长江。但很多人不知道,岷江在历史上长期被视为长江的源头,比如《战国与共》一书中记载有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入于海”,意思是长江的源头在岷山。
后来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通过 “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 发现金沙江比岷江流量更大,也更加源远流长,理应作为长江的正源。此后直到现在,我们默认的长江走向,便是以金沙江的源头开始计算,这个长度大约是 6300km。
自阿斯旺河谷开始,尼罗河一路向北,几乎是一条直线。
如今意大利有句谚语叫做 “NiLi caput quoerere”,意为尝试不可能的任务,它的字面意思其实就是寻找尼罗河的源头。
像是公元 61 年,罗马帝国皇帝“尼禄”为了征服撒哈拉以南,专门派出探险队沿河而上,结果当他们进入苏丹地界后,遭遇的只有那一望无际的沼泽。位于白尼罗河下游的苏德湿地,分布着世界上范围最大的沼泽,雨季时其面积可以达到 13 万平方公里,南北长可以达到 500km,以至于 “sudd” 这个单词,在阿拉伯语中有了 “屏障” 的意思。
巧合的是,亚马逊河偏偏最不缺支流。从 17 世纪殖民者深度进入亚马逊雨林开始,人们便在这里发现了上万条河流,其中长度超过 3000km 的支流就有三条。
因此为了确定河流的真正源头,由洛伦・麦金泰尔领导的探险队,在 1971 年,对亚马逊河流域进行了一次系统性探测。他们发现秘鲁南部的阿普里马克河,比传统认知的源头马拉尼翁河还要遥远。于是以阿普里马克河为起点,经过计算,亚马逊河的长度为 6440km,比尼罗河略低。
然而随着卫星和遥感技术的发展,人们很快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作为发源于安第斯山脉的河流,阿普里马克河并不唯一,甚至也不独特。比如在更西部的山谷中,还有一条名为曼塔罗的河流,其蜿蜒的河道足足有 700km。
也就是说,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以及尼罗河、长江的测量方法,亚马逊河的确要更长一些。这也是为啥相当多的媒体网站会明确标注,其实世界第一长河另有其河。
既然事实如此,那为何教科书以及主流百科上,还是通常认为尼罗河才是那个世界第一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或许可以从另外一条大河身上找到灵感。
在英文版的某乎 QUORA 上有这样一个高赞问题:当我是个孩子的时候,被告知密苏里 - 密西西比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现在却成了尼罗河和亚马逊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密苏里河作为一条支流,长度达到了 3767km,比密西西比河本身还要长。如果仅从干流加最大支流的角度,而非干流加最远支流的角度来讲,密西西比河一度达到了 6750km,它才是那个世界第一。
然而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殖民者,对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探索,要么起于南方的新奥尔良,要么起于北方的五大湖区。这导致在传统认知中,人们很自然地把北方的艾塔斯卡湖,视为了河流源头。至于更长的密苏里河,由于开发时间较晚,又是以锐角汇入,便仅仅当作了支流看待。
这么说来,人们对于大河源头的定义,并非要参照某个绝对的标准呀。像是岷江、旧尼罗河,过去分别视为长江、尼罗河的正源,但由于历史上对流域水系的探索,人们逐渐倾向于把最长的支流作为起点。而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直到近代才被系统的研究,人们便会根据传统权威认知作出判断。可见定义方法、测量手段的不同,都可以改变世界第一长河的归属,这也让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至今充满争论。
最后,一条江河的长度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罗大佑的《东方之珠》里,有这样一句歌词,“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这给小时候的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地理是理性的,山有多高,江有多远,都可以用一个数字表示。但地理同时也是感性的,它夹杂着我们对于山川河流的主观认知,也构成了我们对于身处时空的切身感受。
回过头来看,人们对世界第一长河的争论,似乎就是这种理性研究和感性认知的碰撞。毕竟 1000 个人眼里有 1000 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也可以有独一无二的那条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