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科技发力,只为西夏陵讲好千年往事

2025-07-19 10:50科技之最

原标题:科技发力,只为西夏陵讲好千年往事

伴随着申遗成功的喜讯,贺兰山下伫立近千年的西夏陵重回大众视野。然而,当夕阳掠过残碑断碣,光影流转间,它既映照出历史沉淀的肌理,也显露出岁月剥蚀的印痕。

值得庆幸的是,这座考古遗存正在与现代科技对话——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启用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大型数字库……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访多个部门后深切体会到:当科技力量融入西夏陵守护时,那些在时光中渐失的光彩会重焕生机。

多重手段探结构

早在西夏陵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力冲刺之际,科技工作便已深度介入。

“西夏陵所在的贺兰山,地质结构特殊,传统考古勘探方法无法有效开展。2023年,我们支持立项了《西夏陵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关键技术研发与大遗址考古应用示范》项目。”宁夏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副处长何琪说。

由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牵头,宁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院、吉林大学等单位合力啃起了“硬骨头”。

项目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手段对西夏陵进行无损勘探,采用航空—地面磁测、多频电磁测量等方法开展试验研究,分析遗址不同类型建筑、遗物与多源地球物理信号的响应特征。同时,项目利用天—地联合地球物理精细探测技术完成大范围的考古区域调查,采集地下和地上遗迹的高分辨率数据,进而建立一套高效的考古调查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体系。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文物管理科科长任秀芬表示,这不仅是从二维到三维的空间突破,还是多技术协同为遗址研究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比如7号陵东侧地面遗迹不存,8号陵地面遗迹仅剩陵塔,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工作一直未能涉及,存在考古盲区。”任秀芬介绍,项目通过低空无人机航磁探测、宇宙线缪子探测、反磁通瞬变电磁探测等手段,初步厘清了7号陵东侧和8号陵的布局结构,与同步进行的考古勘探工作互为验证。

此外,项目组对2号陵陵塔的宇宙线缪子成像解析发现,陵塔中上部密度更大,这为后续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了新资料。

多种技术除病害

西夏陵作为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守护工作是一场与岁月的漫长角力。

西夏陵地处干旱半干旱区,陵区建筑多为夯土结构,面临墙体根部掏蚀、裂隙、表层片状剥蚀等威胁,这不仅危及结构稳定,还可能引发次生破坏。为此,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开启了科学保护之路。

“本体保护工作始终以确保文物安全、稳定为前提和目标,经历了小范围、局部谨慎探索试验,经过不断总结反思与迭代进步,逐步实现科学、有效保护。”任秀芬说。

保护技术包括土体结构稳定加固和表面综合治理,针对的是土遗址结构稳定和表面侵蚀两类最普遍的病害。这两类保护技术的研发,结合了西夏陵的地理气候条件、当地材料特点及对传统建造技艺的研究。

科研人员建立了多种病害机理和病害发展的理论模型,开展了大量室内外模拟实验,研发了保护专用设备。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一处遗址的病害发育发展机理实施了防治措施。

主体结构加固完成后,西夏陵自2017年起进入预防性保护阶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应时而生。在西夏陵遗产监测中心,电子大屏上数据实时跳动。从遗址保存状况、影响因素到保护管理状况,这个涵盖99项精细监测指标的“智慧天网”,通过3层工作机制实现联动,让西夏陵保护迈向数字化阶段。

目前,西夏陵遗址结构稳定性问题已基本消除。针对持续发育的裂隙、表面剥落等病害,文物保护部门上新了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扫描、定期定点拍照测量等手段。

多样传承促文旅

西夏陵是公元11—13世纪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如何深入挖掘阐释西夏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一个新课题。

“AI+文物保护、AI+文化遗产研究等方向是大势所趋。对于西夏陵而言,文物遗址应当数字化。”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认为,首先是要拍高清图片、摄动态影像,再把现有研究成果人工建模、复原历史样貌、建立大型展示馆,“这样既能发展文旅,又能减少遗址损耗,是一种更高境界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宁夏大学研究团队正努力对西夏陵出土的所有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他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建立大型文物数字资料库,在建的还有遗址数字资料库、文献数字资料库。

“文化产品怎样从门票依赖中破局?最好的手段就是科技。”杜建录介绍,其研究团队创作出400多件文创作品,其中申请专利的达150多件。他们还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提供模板、元素和理念,让每个人都能参与。

申遗成功后,西夏陵站在了新的起点。“我们将秉持更高标准,给予更大支持,强化科学守护之力,筑牢遗产存续之基,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水平。”宁夏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处处长张磊表示。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中国科技最达到的十大城市:北京居首,合肥第2,哈尔滨第8

    最近公布的中国科技发达城市排行榜上,北京、上海、合肥、南京等这些地方因为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了全国人都特别注意的对象。这个排行榜,除了体现这些城市的大致科技水平外,还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各区域科技发展的一个大概情况。作为中国经济和创新发展的一面镜子,这些城市的成功发展无一不映照出中国科技的蓬勃发展也给..

    2025-10-19
  • 科技之最

    美国长臂管辖之手已被斩断,中国科技全产业链式崛起。

    美国的长臂管辖之手对中国还有用吗?我们不妨通过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来做个简单的梳理。美国零打碎敲式逐步拉黑中国科技企业迎来的是稀土技术管控,要对中国关键软件下手,却发现新凯莱的EDA有可能比美国的更好用。新凯莱们的群体式崛起背后正是中美之间的博弈底层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美国一边倒地卡中国科技脖..

    2025-10-19
  • 世界最高

    比三峡还高62米!新疆建成世界最高大坝,千年缺水难题终于有解了

    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大坝。2024年12月30日,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提前8个月实现大坝封顶,最大坝高247米,比三峡大坝还高62米,创造了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建设的世界最高纪录。2025年9月20日,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与乌什县交界处库玛拉克河大石峡峡..

    2025-10-19
  • 机械之最

    “白胖子”储粮、“AI全自动”入库 大国粮仓科技范儿十足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时期,我国深入推进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建设,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仓容达到2.2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万吨。从高效收粮、科技储粮,再到储粮害虫精准防治,一系列新技术正有力守护着大国粮仓。记者来到中储粮四川新津直属库,通过航拍镜头看到的4个“白胖子”,它们..

    2025-10-18
  • 机械之最

    丰收在望!“科技当家”玉米产量稳步攀升 “梨树模式”让黑土地焕发生机

    央视网消息:眼下,东北地区进入秋粮收获时节。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梨树县,当地200万亩的大田玉米逐步迎来集中采收,到处是一片金黄,丰收在望。新型玉米收割机可实现茎穗兼收这里是吉林省梨树县孤家子镇团山子村的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金秋十月,这里的7000亩玉米迎来集中采收,连绵成片的玉米地一片金黄,丰收在望。现场..

    2025-10-18
  • 科技之最

    中国“副产品”:揭开古代科技源头,难怪中国长期世界第一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曾经指出:“长期以来,这些和许多其他的中国的原创成果,一直都被遗忘,或是蒙在鼓里。那些奠基现代世界的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均来自古代中国。”虽然这一论断有些颠覆认知,但却是客观事实,比如除了四大发明之外,眼镜、牙刷、火枪火炮火箭水雷、燃气管道、钻井技术、钢铁等等,其实都是中..

    2025-10-18
  • 科技之最

    新华视点丨“科技游”持续升温,如何开辟文旅新蓝海?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题:“科技游”持续升温,如何开辟文旅新蓝海?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何磊静夜空为幕,景区千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编织出如梦似幻的光影奇观;戴上VR眼镜,沉睡的兵马俑仿佛在眼前“复活”;火星主题基地里,孩子们穿上宇航服,开启一场激动人心的“太空任务”……这并非科幻电影,而是在全国多地真实..

    2025-10-18
  • 扬起青春“国防之翼” 绽放科技报国之光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健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10月17日至18日,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6所军地有关院校的291支队伍,将围绕五大赛项展开对决。“赛场如战场,知识成钥匙”去上海比赛的日..

    2025-10-1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