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锁定前沿需求,以青春之力勇攀高峰

2025-07-16 10:15科技之最

原标题:锁定前沿需求,以青春之力勇攀高峰

论文,要书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才是“真学问”;青春,要扎根于“人民需要”的泥土中,才更有厚度。

放眼应用研究领域,在一个个重点实验室里、一轮轮科研组会上、一台台研发设备前,总有青年专注的目光、求索的身影。他们,有的通过一次次历练完成从“科研小白”到“技术达人”的成长嬗变,有的在愈挫愈勇的执着探索中砥砺着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初心,有的在同前辈、同仁、弟子的思维碰撞、通力合作中践行着团队共同的使命……

本期,让我们聆听三位一线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讲述,共同见证他们“科研报国”的信念与“青春无悔”的誓言。

在“峰回路转”中体验科研之乐

讲述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陈赛

在我们的生活中,化工产品可以说是每个人“日用而不觉”的存在,而化工正是我的研究领域。如果有人问:你们团队具体研究啥?我会告诉他这几个关键词:智慧化工、低碳化工、新能源与氢能、芯片制造化工和资源循环化工。

年轻,是我们团队最核心的关键词。在巩金龙老师的带领下,有志于此的青年教师、博士后、硕博士生、本博贯通学生汇聚在一起,组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青年科技团队。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我们开发出计算化学新方法,通过机器学习与高通量筛选,设计了新型催化剂和工艺,应用于烷烃脱氢等重要化工催化过程;面对“双碳”目标,我们瞄准光电催化水分解制氢、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液体燃料等新能源前沿领域,在过程模拟指导与反应工程研究中,推进新能源技术产业化落地;面对芯片与半导体产业亟待解决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我们创新薄膜技术,打破国外封锁壁垒……

工业催化剂可以说是工业反应的“神奇魔法师”,在它的“魔棒”下,可以显著降低反应的“魔法门槛”,在生产实际中作用巨大。

团队是怎么盯上氧化钛—镍复合催化剂的?回忆起来真像是一场“误打误撞”又“峰回路转”的冒险。研究初期,我们通过对现有的Pt(铂)系和Cr(铬)系催化剂、有类似性质的过渡态金属及其氧化物的了解,坚信“利用环境友好的氧化物与廉价金属之间的电子作用促进催化过程”这件事是可行的,于是充满信心地开始了尝试。然而始料未及的是,我们尝试了那么多金属和氧化物的组合,都以失败告终,团队的士气也跌到了谷底。一天傍晚,团队成员小徐翻着文献,突然一拍大腿:“钛在地壳里储量排前十,镍虽然不算便宜但价格也比铂‘亲民’得多,说不定它们凑一起能行!”当时大部分团队成员都觉得这是个“疯狂的想法”,但大家还是决定大胆试一回。于是,我们行动起来,有人负责催化剂的精细制备,有人负责性能测试,有人对性能优异的催化剂进行微观结构的探索,有人运用计算机模拟预测性能……没想到,还真把这件事干成了!经过精细设计和调控,最终团队研发的复合催化剂性能优于大多数已报道的氧化物基催化剂,与贵金属Pt(铂)基催化剂相当。

严肃活泼、互动高效,这正是我们团队的科研氛围。“年龄差”并没有造成交流的拘束。如果团队成员在做实验时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随时请教老师,争取第一时间在现场解决。老师也会时常与大家一起吃饭、打球,聊聊生活近况、科研上的进展和困惑等。

在团队里,“科研小白”成长为“技术大牛”顺畅多了!“科研小白”进组,有新生手册、新生茶话会和方向互选会,还有文献调研、实验室安全、物资采购等多方面的培训。大家可以在师兄师姐的启发下,结合个人特长和兴趣完成课题选择。借助《天津大学学报(英文版)》提供的交流平台,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领域“大牛”、走近学术前沿,可以深入参加课题组的研发项目、校企合作项目,还可以聆听知名企业高级HR、课题组的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分享经验,这些都加深了我们对领域重要基础问题和产业技术问题的认识,为科研打下坚实基础。我想,在这些精神养料滋养下,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在探索中不断攀登科研高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周世祥采访整理)

扎根风区,守护钢铁动脉

讲述人: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空气动力与碰撞安全技术创新团队博士生 高鸿瑞

12级飓风是什么样?有人曾用儿歌里的“海浪滔天闹龙宫”来形容。然而,在新疆铁路风区,最高风速达到64m/s,是飓风的两倍,列车穿行其中,安全风险如影随形。我所在的中南大学轨道交通空气动力与碰撞安全技术创新团队,正是一支“与大风打交道”的队伍。攻读硕博六年间,我和团队成员扎根风区,并肩作战,直面“风魔”,共同守护钢铁动脉畅通。

2019年8月,我初到新疆风区,大风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清晰地记得,试验列车因大风致使弓网接触失效,被困在数十米高桥上,车外狂风嘶吼,车厢剧烈摇晃。面对险情,团队前辈们毫不慌张,而是冷静分析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这一幕让我深受感染,我在心中默默立誓:“我也要扎根风区,用科研成果保障行车安全!”

六年来,我跟随团队踏遍了百里无人风区的茫茫戈壁,参与实车试验与现场踏勘近30次,多次在极端天气下奋战至次日凌晨,甚至24小时连轴工作。为了解决试验中设备安装周期长、数据获取滞后的问题,我与团队成员一道开发了设备快速自检及数据实时测算软件,首创列车气动—动力学性能协同测试方法。当我得知成果被应用于复兴号大风安全评估的那一刻,戈壁滩的风沙仿佛都带着甜味。

随着试验的深入,我意识到,更严峻的挑战在等着我们:我国幅员辽阔,铁路面临山地、高原、沿海等不同地形的复杂风况,有限次试验难以提炼普适性规律——构建理论风模型迫在眉睫!当时仅有欧洲拥有铁路风模型,于是,我在团队老师们带领下埋头分析全国多地风速数据,精研欧洲标准,努力构建中国自己的模型。那些公式如天书般晦涩,我逼自己逐字推敲,反复验算,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全是推导痕迹。直到2023年3月的一个深夜,当不知第多少次推演某组方程时,我突然领悟了风模型的底层逻辑,那种豁然开朗的狂喜,至今想起仍心跳加速。依托构建出的极端风/随机风模型,团队制定出我国首部铁路大风评估标准,这也让我真正体会到核心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

然而,更大的困难很快接踵而至:铁路大风预警指令及时发出与终止关乎列车运行安全,其关键参数设定在全球都属空白。我们决心攻坚克难。刚拿到课题时,我毫无头绪,像盲人摸象般尝试了各种方法,但屡试屡败。最迷茫时,我在笔记本上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自勉。为寻找突破口,我向团队老师寻求帮助,积极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学者研讨交流。历经两年半、十余次方案迭代,终于构建了铁路大风预警关键参数决策系统,推动参数设定从“经验主义”迈向“机理驱动”。试验与理论的双重突破,让团队研发的防风技术落地生花:新疆风区停轮时间减少82%,限速时间降低86%。当得知我们的成果顺利投用,复兴号得以驶入南疆,中欧班列穿行无阻时,900多个日夜的辛劳顿时化作热泪——原来,科研人最大的幸福,是看见知识守护了真实的生活。

从高桥惊魂到戈壁坚守,从面对欧洲标准的无力感到参与制定中国标准的自豪感,从理论研究的绝望到系统落地的泪光,六个春秋里,每一步挣扎与突破,都让我更坚信:科研报国从来不只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在无数个提灯前行的黑夜中寻得光明的行动!

在科研过程中,我有幸入选中国科协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这是荣誉,更是鞭策。未来,我将继续依托团队力量,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以更坚实的成果守护每一列火车安抵远方。

(记者唐芊尔、龙军采访整理)

当天然牙釉质遇上中国“新解法”

讲述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赵赫威

北航化学学院的实验楼里,每天晚上都灯火通明。灯光之下,是师生们在仪器设备前开展科研攻关的身影。在这里,有价值数千万元的球差透射电镜等重大设备,有多学科平台支撑;在这里,有北航创新体系和平台的托举,“大平台集聚资源、大团队攻坚克难、大项目牵引创新、大贡献服务国家”的“四大模式”,助力团队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路径,构建起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成为新时代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好样板”。

2016年,还在读博士的我在某次去口腔医院看病时了解到,国内临床使用的高端氧化锆牙冠90%依赖进口,单颗价格高达2万至3万元,患者长期面临“看牙难、治牙贵”的医疗困境。当时我就想,国外的高端牙冠优势在于力学性能,而我就是研究材料力学性能优化的,如果能克服力学性能关,研制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牙修复材料来代替昂贵的进口牙冠,将会让多少患者受益!

同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绍牙釉质性能优势以及初步实现对其仿生的论文,让我进一步看到了国外在新型牙修复材料研究方面的前瞻性以及丰富积累。我更坚定了信心,要攻克这一难题,研制新一代仿生牙修复材料。

确立了研究目标,问题很快随之而来:传统材料强度与韧性难以兼得,怎么办?我们从天然牙釉质多级结构中获取灵感,力图合成与天然牙一样的材料,既提升材料的力学性能,也与天然健康牙齿相匹配。历经五年不懈探索,团队终于突破仿生材料界面优化原理,成功制备出结构与天然牙釉质最相近的仿生牙釉质材料,部分力学性能甚至超越天然牙釉质。此研究成果在2022年的《科学》杂志发表,被国际同行誉为“牙科材料里程碑”。更可贵的是,目前该成果已经与北大口腔医院合作,开展生物安全性评价,进入产业化探索阶段。

“科研就像搭积木,既需顶层设计,也要耐得住寂寞。”我始终铭记着导师郭林教授的教诲。科研攻关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郭教授都会给予指导,帮助我们树立信心,整合优势资源,更加高效地完成原始创新的突破。在郭教授的言传身教下,我也将这份科研心得传授给我的学生,将实验室打造成“创新苗圃”,既鼓励学生瞄准国际前沿,更引导他们聚焦国家需求。团队培养的人才,既有入选国家“博新计划”的学术新星,也有投身于国家航天事业的一线工程师,大家一同书写着“强国有我”的科研梦。

回望来路,从实验室那方小小的显微镜视窗,到如今仰望的浩瀚星空,我和团队成员走过的每一步,都秉持着对科学事业最纯粹的热爱。这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只是我们这群平凡的人,怀揣着“让国家科技更强一点、让人们生活更好一点”的朴素心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埋头苦干的历程。那些在显微镜下跳动的纳米粒子,在我们眼里,是未来无限的可能;那些在患者口腔中焕发生机的仿生材料,在我们心里,是沉甸甸的成就感;还有那些应用于航天器的微纳材料,每次助力航天器发射成功,都是对我们无声付出的最好回报。

我常常想,科研这条路,从来都不是孤独的远征,而是一场充满温度的长跑,是无数前辈点燃了火炬,现在交到了我们手中。在仿生材料这片充满未知的天地里,我愿一点一点去开垦。我相信,哪怕是日拱一卒的探索,哪怕只有点点微光,哪怕只是纳米尺度上的突破,最终也将汇聚成照亮科技强国征途的光芒。

(记者刘博超采访整理)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北理工最厉害的三个专业:铸就国防利器,引领科技前沿

    提到北京理工大学,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国之重器”的摇篮。这里不仅聚集了顶尖的科研人才,更孕育出一批批在国防与高新技术领域独占鳌头的王牌专业。无论是让世界瞩目的兵器科学,还是紧贴时代脉搏的信息工程,亦或是推动工业升级的自动化,这三大专业正以硬核实力,持续为中国科技创新与国防安全贡献着不可替代的力..

    2025-07-15
  • 世界最长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高峰运行机组超百台

    中新网宜昌7月4日电 (李娜)据三峡集团长江电力消息,近日多地遭遇高温天气,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顶峰保供,高峰运行机组超100台,开机台数创年内新高。在确保防洪安全基础上,连续21天单日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刷新历史同期纪录。由长江干流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六座大型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

    2025-07-09
  • 好评中国丨以青春之我 筑复兴华章

    6月19日晚,“青春华章·‘赣’劲十足”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在南昌大学举行,这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光影交错间徐徐铺展,串联起赣鄱大地的红色基因、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时代脉络。(6月20日人民网)一场“赣”劲十足的思政课,红色血脉的炽热搏动、千年文脉的深沉回响与科技前沿的锐意创新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

    2025-07-06
  • 世界最高

    世界十大高峰,你都知道吗?

    1. 珠穆朗玛峰(8848.86米)世界之巅!珠峰作为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中尼边界上的“神女第三”,以金字塔状山体闻名,每年仍以1.2厘米的速度抬升。1953年希拉里与丹增首登,2020年中尼联合复测高程为8848.86米。2. 乔戈里峰(8611米)别称“K2”,喀喇昆仑山脉主峰,攀登难度全球最高!1954年意大利队首登,2021年尼泊尔团队..

    2025-07-03
  • 娱乐百科

    我的青春有个你电影总结

    昨天无意中刷到一部电影,忍不住点进去看看,就让我这个离开校园很多年的老阿姨热泪盈眶。而影片名就很煽情,《我的青春有个你》。也的确,在我们每个人的青春里,可能都有一个或一群让你难忘的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早已成为了回忆中最美好的存在。而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不管当时怎么样,记忆中留下的永远都是美好的..

    2025-06-25
  • 科技之最

    湖南科技大学布局十大世界科技前沿之:空天信息领域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实力如何?##湖南科技大学最可能进双一流大学##2024高考##2024高考数学#2024高考志愿填报怎么样才能进入和接触湖南科技大学的高端学科领域和专业呢?全球顶尖科技海牛学科:机械(专业机械设计自动化,机械电子)+控制(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空天信息卫星领域:控制(专业:自动化..

    2025-06-08
  • 娱乐百科

    《少年的你》:展沉重的青春现实。

    《少年的你》该片讲述了高中生陈念(周冬雨饰)与校园暴力青年江疏影(易烊千玺饰)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及其影响。震撼人心的校园暴力该片以校园暴力为重要题材,揭露了当下现实中存在的暴力问题。影片中描绘的暴力场景真实而残酷,震撼人心。无论是陈念被江疏影围堵追打,还是江疏影在陈念面前狠辣殴打同学,都让人感受到..

    2025-06-01
  • 科技之最

    最前沿科技与最古老文明的碰撞:谁在重构文化生活?

    机械关节轻转,随着指尖发力拨动琴弦,《荷塘月色》的曲调从古筝上倾泻而出。2025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广东展团文化与机器人展区,这个坐在古筝前抚琴的机器人凭才艺吸引参观者。据介绍,它目前已经能演奏17首乐曲。本届文博会堪称机器人的“赛博舞台”,几乎在每个展馆都能..

    2025-05-3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