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爆火!张译却陷“角色疲劳”,观众喊话求转型
当热搜榜挂着“烂尾”,豆瓣飘满“疲劳”,这位演技派顶流的困局,撕开了娱乐圈最现实的伤疤。
《以法之名》大结局夜,数据炸了——热度破万、收视峰值2.5%、市占率碾压同档期所有剧集,可评论区却彻底沦陷。花了18块超前点播的网友怒刷“退钱”,导演连夜关闭微博,而站在风暴眼的张译,收到了一条扎心热评:“译哥,求您下次演个卖菜大叔行吗?我真看腻检察官了!”
---
01 爆款剧里的“工具人”:当演技救不了剧本
《以法之名》的崩坏,从矿难调查变成“反派内讧连续剧”就注定了。专案组查案靠反派自曝录音,关键证人万海莫名死于药物调包,秦峰为救男主仓促挨刀下线——观众吐槽:“这哪是法治剧?分明是‘降智大乱斗’!”
更让剧粉心梗的是大结局用字幕敷衍填坑:“万海案重审”“乔振兴追授荣誉”“某某撤职查办”……追了36集的观众直呼:“我熬夜等结局,你就给我看PPT?”
面对滔天差评,导演傅东育一句“演员选择有失误”引发众怒。老戏骨丁勇岱点赞张译演技争议的动态,更让这位男主无辜躺枪。可明明全剧高光片段几乎都靠张译撑着——他设计的洪亮缩着脖子赔笑送特产、租房时抠搜算差价,把“窝囊女婿”演得让人又气又怜。
---
02 “公检法专业户”的魔咒:好人演千遍,观众也会倦
张译不是没努力破局。《以法之名》的洪亮,比他两年前《狂飙》里“圣人”安欣接地气得多:怕老婆、愁学区房、查案时能躲就躲。可这点变化,在观众眼里仍是熟悉的配方—— 皱眉+抿嘴+佝偻背=张译式正义使者。
有观众犀利总结:“从《红海行动》到《狂飙》再到这部,他像在同一部剧里换了身制服!” 更扎心的是,他早年演的煤老板、暴发户、谄媚小官个个鲜活,如今却困在“体制内英雄”的壳里。
---
03 娱乐圈的“免死金牌”,正在失效张译的困局,折射出顶流演员的残酷现实——再好的演技也抵不过审美疲劳。
沙溢能靠“白展堂”吃二十年老本,是因角色鲜活讨喜;张译的“安欣们”却因完美到虚无,成了观众心里的工具人。当市场把他焊死在“正义代言人”赛道,连他设计的阿拉伯头巾、白发造型等神细节,都被吐槽“设计感太重”。
难怪《以法之名》杀青后,张译坦言:“想歇一歇,扎进生活里。” 这或许是他对“类型化宿命”最清醒的反抗。
---
04 破局之路:放下光环,才能重生
观众喊话张译“换赛道”,其实藏着期待——
- 学秦昊:《隐秘的角落》后主动挑战《沙海》的痞气老板;
- 仿于和伟:在《坚如磐石》的阴狠商人、《第二十条》的圆滑官员间切换;
- 甚至学年轻演员张晚意:从《觉醒年代》烈士转身《长相思》权谋王子。
毕竟46岁的张译,演技从未掉线,缺的只是一个跳出“安全区”的机会。正如网友调侃:“译哥,你去演个反派吧!哪怕卖煎饼也行啊!”
---
市场总爱把成功模板榨干,可演员不是复印机。当《以法之名》用“烂尾”给张译的“公检法宇宙”敲响警钟,或许正是转折的开始——真正的演技派,从不怕推倒神坛,只怕困在神坛里。
下一部戏,若见他胡子拉碴蹲在街边啃烧饼,观众定会欢呼:“这才是我等十年的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