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何是梁启超眼中的五百年第一伟人?且看他的三大军事成就
左宗棠这个名字,有些人听说过,有些人没太在意过,反正梁启超算是下了定论,说他是五百年第一伟人。光这帽子压下来,谁都得愣半天!可要是细细扒拉他的来路,反倒有点不忍心——说不上多厉害,也没有出将入相的门第,别提什么天纵奇才。年近四十,还是上不了台面的教书先生,三次会试全败得一塌糊涂。这人凭什么能收复新疆、平定西北,被视作晚清压轴的脊梁?说实话,要不是最后那几场硬仗,他恐怕早就默默无闻下去,变成乡里一抔黄土。
1851年太平天国起兵,湖南本地很快遭了殃。左宗棠快四十了,还在教书。朋友们觉得该让他出来办点正事了。地方官张亮基看人很准,左宗棠虽没功名,却定下主意拉他出来当谋士。这是左宗棠的转折点——长沙城下,太平军压境,形势凶险,张亮基挺不住了,全靠左宗棠出主意才守住。后来证明张亮基没看错人,这一役,左宗棠赢得了信任。到这时,他还是没有正式差事,只是靠折子一张张地写,心里憋着一股劲。
其实啊,左宗棠领军作战,并没有听谁说他有什么独门秘籍。他善用人,调度后勤,算计天气粮饷,北上南下斡旋得当。他的湖南同乡、曾国藩坐镇北方,李鸿章忙着练淮军,左宗棠就在东南沿海,补位又拉锯。“三剑合璧”之说浪得虚名,但谁都知道,他那口劲,一旦用上了就没回头路。这是不是说明他军事天赋高呢?恐怕也不是,倒像是一种死磕:别人磨不破的,他能熬住。
1868年上道,他带着一票湖南子弟兵进了关中,董福祥等武装部队,总人数不下十万。左宗棠慢慢稳住局势,由南到北削弱了叛乱势力。1871年,金积堡这道坎算是迈了过去。马占鳌见势不妙,主动投降,被左宗棠收编了。讲真,这种以夷制夷的法子,也不是他独创。可他敢放手一搏,倒是手腕高招。几年下来,甘肃陕西安定了七成,大案子都归了一个口号:清军再次占据主动。
1876年,终于拿到号令,左宗棠率八万大军奔赴新疆。战略布置,刘锦棠带一路,金顺带一路,两路奔袭。资料显示,九月攻下迪化,紧跟着就是玛纳斯城,两地都归了清军。冬天兵马难挪,他选择就地修养,安排兵员休整。这主意咋一听简单,其实风险大得很——万一对手趁机反扑,满盘皆输。有人不服气,觉得左宗棠出招太慢。他到底是拖延,还是蓄势待发?
话又说回来,收复新疆这事,左宗棠是扛死了压力,连带把清政府的面子也给挽回一半。他自己却没讨到什么好名声,中央有人羡慕他权大,也有人敲边鼓给他使绊子。“五百年第一伟人”有时听着风光,其实哪里有那么容易?有些局面他能扭转,有些矛盾他管不了。比如,地方治理和边疆开发,说到底还是欠账。到晚年,左宗棠自身日子过得并不轻松,生病时萧条得让人叹气。谁知道他心里到底服不服这些安排?
晚清时代本来就乱,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大乱,每一程都是兵荒马乱。左宗棠出山,刚好和历史拐点对上。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至于什么“五百年第一”,有人赞同,有人摇头。评判标准,反正人人都能找个新的理由。也许,他手里三尺长剑,不够锋利。但他那股不认输的劲,却撑起了原本就要滑向深渊的帝国最后几根梁。
实际上,他并不属于“天生的英雄”那一挂。左宗棠始终在泥泞中踉跄前行,偶尔摔一跤,爬起来继续。运气或者天意,有时能帮他一把,有时又像条绊人的绳子。年轻人总问怎么才能当英雄,恐怕左宗棠自己也不会说出个所以然。哪怕付出代价,事成之后谁还在乎过程?梁启超的定义,是不是有点太重?
清朝的衰落并没有因为有了左宗棠而改变——有些裂缝补得上,有些注定合不拢。他能拖住局势,但不能让时间倒流。有人记得他收复新疆的气势如虹,也有人只看到他无数次被打压、误会的落魄。或许,事情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谁说每个英雄都要十全十美?左宗棠的身影,混杂着坚强和无奈,就那样留在历史背面。
这就是左宗棠了,一个让人又敬又叹的傲骨男人。从落榜书生到一代名将,他的故事杂乱无章,也热血沸腾。很多人说他成全了历史,还有人说他只是历史的过客,但事实真的需要谁来给结局吗?他的那份执着、倔强和偏执,最后砌进了中国西部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