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奇闻

Science:中国开启近地小行星采样征程,探索宇宙奥秘新篇

2025-05-28 11:50世界奇闻
中国已正式启动对一颗不同寻常的近地小行星的采样任务。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全球天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期待。

此次肩负采样重任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二号探测器。2025 年 2 月 20 日,天问二号探测器顺利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经过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按计划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等关键环节后,于 5 月 18 日上午顺利转入发射区。执行天问二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遥一一〇运载火箭,也于 5 月 14 日早早由技术区转入发射区,并迅速完成吊装、对接等工作。截至目前,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预计 5 月底将择机实施发射。

天问二号的探测目标,是一颗名为 2016 HO3 的近地小行星,它还有个浪漫的名字 ——“振荡天星”。这颗小行星颇为独特,在浩渺宇宙中,它一边绕太阳进行轨道运动,一边与地球 “伴飞共舞”,仿佛地球的一位特殊 “伙伴”。从外观数据来看,它的尺寸相对较小,大致为 40×100 米。地面观测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其反射光谱与阿波罗计划带回的月球样品更为接近,这一特征与常见小行星大相径庭。

近日,中国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宝音课题组发布的研究成果,更是为这颗小行星增添了神秘色彩。研究表明,2016 HO3 源于月球背面的布鲁诺撞击坑。研究团队结合撞击动力学结论和月表撞击坑数据,建立了月球撞击产生的高速逃逸碎片和撞击坑尺寸间的定量关系,从而锁定了可能的源撞击坑直径范围。

同时,考虑近地小行星的轨道动力学寿命约束,通过对月球逃逸碎片的长期轨道演化研究,建立了从撞击溅射到长期轨道演变的完整动力学路径,最终在月球表面数以万计的大型撞击坑中,确认了 “年轻” 的布鲁诺撞击坑是 2016 HO3 的起源地,证实了其动力学可行性和唯一性。相关研究成果已以 “振荡天星的太空之旅:从月球布鲁诺撞击坑到地球 1:1 共振轨道” 为题,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杂志。若未来天问二号任务能够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将首次将近地小行星与月球特定撞击坑建立起动力学关联,并有望揭示一类尚未被发现的月球起源小行星家族,对近地小行星起源演化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对 2016 HO3 进行采样,其意义深远。从科学研究角度来看,小行星被视为太阳系形成初期的 “活化石”。在太阳系漫长的 46 亿年历史中,诸多行星和卫星历经复杂演化,原始信息大多已被磨灭。而小行星由于自身质量小、引力微弱,受外界干扰相对较少,较好地保留了太阳系诞生之初的物质成分和原始信息。通过分析 2016 HO3 的样本,科学家有望深入了解太阳系早期的物质组成、形成过程以及演化机制,这对于解答太阳系起源等基础科学问题至关重要。

从潜在资源角度而言,一些小行星富含铁、镍、钴等金属资源,以及水冰等物质。水冰不仅能为未来人类的深空探索提供水资源保障,分解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还可作为火箭推进剂。若能掌握从小行星获取资源的技术,将为人类未来的太空开发和星际旅行开辟新路径。

然而,天问二号此次执行的采样任务,面临着诸多棘手挑战。与常见的行星探测不同,2016 HO3 这颗小行星质量极小,几乎不存在重力。这就导致天问二号探测器无法像在行星探测时那样,通过制动减速,利用行星引力作用进入环绕轨道。它只能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精准追上小行星,实现与之 “并肩飞行” 的伴飞状态,然后在伴飞过程中寻找合适时机,完成附着与采样工作。这一系列操作,对探测器的轨道控制精度、自主导航能力以及机械臂的操作稳定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科研团队在探测器设计上煞费苦心。天问二号由主探测器与返回舱两部分构成。主探测器的主电能供给系统采用了独特的圆形柔性太阳翼,其展开后形似一把撑开的大伞。选用这种特殊构型,有效降低了传统太阳翼在探测器软着陆过程中的触地风险。“天问二号” 采用双翼结构,单个翼的面积达 17 平方米,如此硕大的太阳翼,是为了应对任务的特殊需求。完成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后,主探测器很可能继续向深空飞行,越往深空,获取的阳光越少,因此需要加大太阳翼面积,以确保探测器在漫长的太空旅程中有足够的能源供应。

根据既定规划,天问二号在成功发射后,将踏上漫长的太空之旅。当它抵达距离地球约 4300 万至 4500 万公里处,便会接近 2016 HO3 小行星,并努力实现伴飞。随后,探测器将小心翼翼地释放采样装置,尝试在小行星表面进行采样。采样完成后,装有珍贵样品的返回舱将与主探测器分离,独自踏上归程,预计于 2026 年返回地球轨道,将采集到的样品送回地面。而主探测器在完成采样任务后,若条件允许,还将借助火星引力前往主带彗星 311P/PANSTARRS,预计在 2032 年抵达并对该彗星展开探测,进一步拓展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边界。

中国此次对近地小行星 2016 HO3 开展采样任务,是我国深空探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雄厚实力,也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了中国力量。随着天问二号发射日期的日益临近,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期待见证中国航天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猜你喜欢

  • 人类之最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世界之最”:这些开创性成就你知道几个?

    中国历史不仅留下了震撼世界的奇迹工程,更在科技、文化、制度等诸多领域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它们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下是10项不重复的开创性成就,带你领略中华文明的卓越创造力: 1.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楚国人甘德与魏国人石申在公元前4..

    2025-09-06
  • 机械之最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东南亚寻商机 携手合作促互利共赢

    中新网长沙9月4日电 (易丹)9月4日,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东南亚分展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实达城会议中心开幕。展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一代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应急装备、工程车辆”为主题,聚焦智能化、绿色化工程机械最新成果,旨在打造中马两国乃至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新高地,成为推动共建国家设施联..

    2025-09-06
  • 科技之最

    美国“西南偏南”科技艺术节致信2025外滩大会:中国年轻人的蓬勃创造力令人振奋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即将于9月10日-13日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召开。近年来,外滩大会因其展现的前沿科技、跨界创意,吸引了全球关注。 2025年外滩大会开幕之际,被誉为全球青年“科技朝圣之地”的美国科技艺术节—“西南偏南”(South by Southwest,简称SXSW)向外滩大会发来一封特别的视频致信。..

    2025-09-06
  • 军事之最

    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军事天才,他的战略智慧至今无人能及!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寒微,却凭借超凡的军事才能,从一介布衣蜕变为一代兵仙;他屡遭屈辱,却在逆境中锻造出坚韧不拔的意志;他战无不胜,却最终难逃政治斗争的悲剧命运。他就是西汉初期的军事统帅——韩信,一位被后世尊为兵仙的军事天才。一、寒门出身:逆境中锻造的坚韧品格韩信生于公元前231..

    2025-09-06
  • 娱乐百科

    跪求引进,豆瓣9.2的中国故事

    「阿凡达」系列,无需鱼叔多说。目前,全球历史票房榜上,两部《阿凡达》分别占据第一、第三席。特别是2009年的第一部,几乎在各地都找不到对手。但鲜为人知的是,当年的它在日本有一个强劲的对手。不可思议的是,这是一部低成本、无特效、耗时10年完成的纪录片。上映后不仅引发了观影狂潮,而且票房一度超过了《阿凡达》。..

    2025-09-06
  • 中国十大含金量高的证书推荐

    中国十大含金量高的证书推荐(2025最新版)证书是职场人的「隐形简历」,但面对繁多的资格认证,选对赛道才能让努力事半功倍。以下推荐既覆盖传统黄金资质,也包含AI时代新宠,助你在职业赛道上弯道超车! 数字化转型必备认证CDA数据分析师证书适合人群:0基础转行/商业分析岗/需量化决策能力的职场人作为数据领域的三座金..

    2025-09-05
  • 世界奇闻

    未来居住新形态,探索宇宙建筑之旅!??✨

    揭秘宇宙建筑未来居住新形态。在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懈征程中,宇宙建筑作为未来居住的全新形态,正从科幻想象逐步走向现实。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宇宙中建立适宜人类居住的空间不再遥不可及。这些未来的宇宙建筑将呈现出独特的形态与功能,彻底颠覆我们对传统居住的认知。·应对宇宙环境的结构设计。宇宙空间的极端环..

    2025-09-05
  • 星际路远,知行合一:宇宙探索的密钥

    如果宇宙是一盒被快递员丢进人类邮箱的“盲盒”,我们是该蹲在地球实验室里对着说明书瞎琢磨,还是直接拆开盒子,用指尖触碰那些闪烁的星尘?500年前,王阳明在龙场驿站顿悟“知行合一”时,大概没想到这句话会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通关秘籍”。他把“知”比作火种,“行”比作柴薪——没有柴薪的火种,不过是黑夜里的一点..

    2025-09-0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