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电脑内存会给笔记本电脑带来革命吗
众所周知,随着Intel 12代酷睿、AMD 6000系锐龙的普及,如今笔记本电脑也已“小步快跑”进入了DDR5时代。
但如果你是一位特别关注笔记本电脑配置的玩家,可能已经意识到,DDR5这一全新的内存技术,实际是给笔记本电脑产品带来了一些尴尬的。
游戏本比轻薄本还慢?这显然是个大问题
纵观如今的笔记本电脑设计,其内存通常会选择两种安装方式。一是可以由用户自行拆卸、SODIMM插槽式内存,另一种则是直接焊接在主板上、无法更换的嵌入式内存。
当然,这两种内存设计上的差异,通常是由笔记本电脑的产品形态来决定的。由于SODIMM内存有插槽结构,所以也使得其相比直接把内存颗粒焊接在主板上,明显会更耗费机身内部空间,通常只有大尺寸、且机身较为厚重的“游戏本”或专业工作站才会选择这种可拆卸、可更换的设计。而在绝大多数的家用、轻薄型笔记本电脑上,焊接式、且不可更换的内存已经成为了主流。
但如果我们告诉大家,看似更“良心”、方便用户自行升级的SODIMM可拆卸式笔记本内存,实际上却存在着性能上的短板,你会觉得奇怪吗?
某旗舰游戏本的内存信息,可以看到使用的是基础频率仅4800MHz DDR5
这并非我们三易生活在胡诌,毕竟只要查询各厂商的相关产品信息就不难发现,那些采用可更换内存设计的游戏本,如今普遍配备的都只是4800MHz、“基础规格”的DDR5内存。反倒是将内存颗粒焊在主板上的轻薄本、家用本等产品,许多都使用了更高频率的内存,在内存读写带宽上更有优势。
同品牌的集显办公本,焊接式内存的主频却要高得多
很显然,从产品的设计理念上来说,“游戏本的内存性能比轻薄本更低”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现象,因此不太可能是厂商有意去做这样的设计。换句话来说,这里面必然是出了什么严重的、让厂商不得不这样去选择的问题。
SODIMM笔记本内存插槽,已然走到了尽头
为什么游戏本的DDR5内存比轻薄本上的差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需要了解一个最基本的原因,那就是对于“内存”来说,它的工作频率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答案非常简单,主要因素其实只有两点,一是内存颗粒的体质,二是内存的电路设计。站在PC厂商的角度来说,他们当然没有理由、也不可能在定位更高、更需要性能的游戏本上,使用体质较差的内存颗粒。因此答案其实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现有的、用于笔记本电脑可替换型内存的行业标准,本身就落后了。
是的,对于如今这些游戏本上所配备、用于升级内存的“SODIMM”插槽来说,首先从外观形态上就至少存在两个很明显的短板。
首先,SODIMM插槽的宽度非常有限,这就使得它对应的内存在PCB电路板的面积上非常有限。而电路板面积有限的情况下,要想确保容量,就必须在PCB的正反两面均布置内存颗粒。如此一来,SODIMM内存就必然做得会更厚。从而使得插槽也必须设计得非常“高”,因此只能用在那些相对厚重的笔记本电脑上。而且这个插槽对应的笔记本电脑PCB位置,几乎都必需留白、以避让可能相当“厚实”的内存条浪费主板PCB的面积。
这就是SODIMM插槽,可以看到裸露的触点
其次在内存的固定方式上,SODIMM内存插槽不同于台式机上的DIMM插槽。在台式机主板的内存插槽上,内存是垂直于插槽方向、直接“插下去”的,所以插槽内部的触点可以设计得非常紧密,以便与内存的金手指“严丝合缝”地接触。
但在笔记本电脑中的SODIMM插槽上,内存是先以“斜45度”的方式插入插槽,再按下去固定。这就意味着,在插槽内部的触点设计上,SODIMM插槽“天生”就必须留有一定的形变范围。换句话来说,这种插拔式的笔记本内存,本身触点的接触力度,就要比台式机的内存插槽弱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