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焦点访谈丨志存高远 矢志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4-19 10:43科技之最

点击链接观看视频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6月24日上午在***隆重召开。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先用“5个新”来总结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讲话还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这个报告对一些科学内容的描述非常精准。对我们今后的科研攻关、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和科学家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不断地释放才华、释放活力,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中真正起到决定的生产力要素作用。

******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李家洋: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高质量生产力,能够让企业实现新的价值,同时有科技的创新,能够引领新的产业和未来的方向和业态。同时,我觉得在现在科技强国建设当中,还需要新动能,这些新动能怎么去创造出来,也要从科技当中来,所以我觉得***的讲话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很强的逻辑力量在里面。

******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李家洋: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觉得是对我们国家发展的高度概括。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我觉得这又是向我们发出一个新征程、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动员令,也是吹响了一个冲锋号,任务很艰巨,使命很光荣。

在本次大会上,******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按照规定,每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不超过两名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迄今为止,共有37位科学家被授予该奖项。我们先来认识今年其中一位获奖者李德仁。

今年5月21日12时15分,由武汉大学团队自主研制的“珞珈三号”科学试验卫星02星搭载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李德仁是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和遥感学家。85岁高龄的他至今还活跃在科研一线。1985年,46岁的李德仁博士毕业,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归国,回到母校武汉测绘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大学任教,次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回国后,他接到一个重要而艰巨的测绘任务——在有地雷的地区为中国和某邻国边界测图。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爬到树上去测量摔下来,之后我就在想能不能将来不用野外测量,最后我就想把测量的手段放到飞机上去,去代替野外测量。

运用“GPS空中三角测量”技术,李德仁很快完成了无须地面控制点的边界测图任务。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机载GPS系统在减少人工野外测量工作的情况下为边界测图,也是追赶国际航空测量先进水平的一段奋斗历程。从青藏铁路测量到汶川地震,从南水北调可行性分析到北京奥运会……在李德仁心中,始终坚信“科学是要为祖国服务的”。近几年,他带领团队又提出了一个极为宏大的“东方慧眼”星座计划。通过部署在天上的遥感卫星组网,计划将实现5天覆盖地球一次,到2030年,整个星座将在轨252颗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天地网络互联。

经过不懈努力,李德仁带领团队,将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定位精度从300米提高到0.5米以内;研制了我国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统。从卫星数据85%依赖国外进口,到实现85%的自给率,再到向其他国家出口,我国测绘遥感技术一步步从落后走到了世界前列,建立起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学科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一。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另一位获奖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此前他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半年多前,他还获得了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巴克利奖,成为70年来首位中国籍获奖者。此次获奖,也使得61岁的薛其坤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要想理解薛其坤获得这么多奖项的原因,就需要面对诸如量子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等专业词汇。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大家都知道,材料分为导电的金属导体,还有不导电的绝缘体,拓扑绝缘体相当于在绝缘体上镀了一层导体的金属膜,介于两者之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就是在具有磁性的拓扑绝缘体全新材料中,出现全新的科学效应。

要想实验成功,首先要找到合适的新材料。薛其坤带领团队分秒必争,历经4年时间,先后制备测量1000多个样品,不但完成了材料制备,还破解一系列科学难题。在2012年底的一天,他们终于抓住了狐狸的尾巴。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晚上10点35分的时候,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出来了。当我看到的时候,我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两个数据支撑,我们抓住了最重要的东西,欧姆电阻下降,就说明迹象有了。

如今,薛其坤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带领团队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高温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拓扑量子物态的应用等前沿科学问题持续攻关。从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故事里,我们感受到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李家洋:今年的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首先从年龄结构上,一个是德高望重的80多岁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有刚刚达到花甲之年的科学家,打破了过去的思维定式。希望不仅仅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终身成就,更希望能反映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国家科技奖设立的初衷,就是完全看科技贡献、看创新。

除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外,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还评选出4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6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3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并授予10名外国专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众多获奖者在现场聆听***重要讲话后,倍受鼓舞,表示要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我心里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够获得党中央和国家的认可,更加坚定了要继续开展基础研究的决心。握手的时候,***还说了要继续勇攀高峰,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大有可为,我觉得这是对整个科技创新的高度认可,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周欣:我觉得***重要讲话特别高屋建瓴,特别是从我们要在原始创新上面发力,中国要多出一些原始创新的科技成果,同时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我们从科技大国做成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我们国家的中国梦而奋斗。下一步,我们将会以***这次讲话的精神为指引,抢占下一个科技制高点。

科技创新靠人才,科技强国需要有大批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需要有大批有报国之志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们研究领域不尽相同,经历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表彰他们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取得更多的成果,创造更多的业绩,无愧时代,不负人民。

编辑丨薛晨 沈公孚 银建章摄像丨席鸣 杨帆 刘洪波 高忠 王扬 王忠仁 陈朋剪辑丨苗佳亮 周维 赵云龙策划丨余仁山

猜你喜欢

  • 科技之最

    “自贡创新中心”揭牌 探索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

    封面新闻记者 刘恪生如何打通关卡、破解瓶颈,让实验室的“样品”变成生产线的“产品”?四川自贡高新区以一个创新性校地合作模式和一套精准政策组合拳,交出了一份因地制宜“四链”融合的自贡答卷。自贡创新中心揭牌近日,自贡高新区与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共建的“自贡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创新中心围绕自贡市“4..

    2025-11-13
  • 科技之最

    周末遛娃新地标!成县科技馆被学生“挤爆”,沉浸式解锁科技魔力~

    周末的成县科技馆,早已不是安静的陈列空间——展厅里人头攒动,笑声、惊叹声与科技展品的互动音效交织,成了孩子们最爱的“科学乐园”!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同学们组团而来,不少家长也带着小朋友们奔赴这场科技之约,在趣味体验中触摸科技温度,在探索实践中点燃创新火花。走进展厅,各类科技展品前都围满了跃跃欲试..

    2025-11-12
  • 第八届进博会:科技赋能美好生活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隆重开幕。作为全球新科技、新产品的“首秀地”与未来产业趋势的“风向标”,本届进博会汇聚了众多国际前沿的科技成果,展示了全球企业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智能应用等领域的最新突破。无论是宝洁、盈康一生等知名企业的高精尖展品,还是三星、汇丰等品牌..

    2025-11-11
  • 排行榜

    2025年度功能沙发品牌排名TOP10:核心技术、市场口碑及创新力深度解读

    在追求极致舒适与智能便捷的家居潮流下,功能沙发已成为现代客厅的标配。面对众多品牌,如何选择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此次我们深入各大品牌的产品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及其创新力,为您呈现2025年功能沙发十大品牌综合排名,为您的选购提供参考。第1名:意迪森品牌简介:源自意大利的高端功能沙发专家,将其深厚的皮革工..

    2025-11-09
  • 机械之最

    从机器人到“空中专车”,科技成果向“新”见未来

    【编者按】一年一度,“东方之约”来到第八年。“进”而有为,“博”采众长。当这场盛会不断见证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博”二字的内涵也愈发深厚。它既是宏大叙事,也是鲜活日常,既关乎全球发展的共同命题,也牵系你我的生活点滴。第八届进博会举办之际,澎湃新闻推出“何为进博”系列观察,以多元视角,探寻更丰富的..

    2025-11-08
  • 机械之最

    寻找“独角兽”丨同心医疗:“一颗心”的科技密码

    在苏州纳米工业园区的一栋楼宇里,六十多颗“人工心脏”正不知疲倦地跳动,每一次搏动都铿锵有力。苏州同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心医疗”)首席执行官陆诚捷道出了背后的故事:这里藏着两个特殊的寿命测试实验室。每一款不断优化的产品样机都被送入实验室,开启一场漫长的“极限考验”。其中,一颗从2017年就..

    2025-11-08
  • 科技之最

    “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进博会消费品展区这样逛

    要说每年进博会上最具潮流气息的展区,消费品展区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热门之选。今年第八届进博会消费品展区,紧扣“更高品质,更好生活”的主题,围绕“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三大方向开展招展布展工作。据悉,本届消费品展区面积高达8.4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家企业踊跃参展,展品品类丰富..

    2025-11-08
  • 科技之最

    进博会中国馆570件展品为历届之最,亮出科技创新“成绩单”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进博会国家展共有6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中国馆展示了我国“十四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最新成就,570件展品也为历届中国馆之最。中国馆吸引了大批来宾。CR450动车组模型展示了最快高铁带来的中国速度。参观者体验气味电视。该产品依托..

    2025-11-0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