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之最

焦点访谈丨志存高远 矢志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4-19 10:43科技之最

点击链接观看视频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6月24日上午在***隆重召开。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先用“5个新”来总结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讲话还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这个报告对一些科学内容的描述非常精准。对我们今后的科研攻关、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和科学家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不断地释放才华、释放活力,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当中真正起到决定的生产力要素作用。

******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李家洋: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高质量生产力,能够让企业实现新的价值,同时有科技的创新,能够引领新的产业和未来的方向和业态。同时,我觉得在现在科技强国建设当中,还需要新动能,这些新动能怎么去创造出来,也要从科技当中来,所以我觉得***的讲话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很强的逻辑力量在里面。

******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李家洋: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觉得是对我们国家发展的高度概括。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我觉得这又是向我们发出一个新征程、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动员令,也是吹响了一个冲锋号,任务很艰巨,使命很光荣。

在本次大会上,******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和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按照规定,每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不超过两名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迄今为止,共有37位科学家被授予该奖项。我们先来认识今年其中一位获奖者李德仁。

今年5月21日12时15分,由武汉大学团队自主研制的“珞珈三号”科学试验卫星02星搭载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李德仁是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和遥感学家。85岁高龄的他至今还活跃在科研一线。1985年,46岁的李德仁博士毕业,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归国,回到母校武汉测绘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大学任教,次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回国后,他接到一个重要而艰巨的测绘任务——在有地雷的地区为中国和某邻国边界测图。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爬到树上去测量摔下来,之后我就在想能不能将来不用野外测量,最后我就想把测量的手段放到飞机上去,去代替野外测量。

运用“GPS空中三角测量”技术,李德仁很快完成了无须地面控制点的边界测图任务。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机载GPS系统在减少人工野外测量工作的情况下为边界测图,也是追赶国际航空测量先进水平的一段奋斗历程。从青藏铁路测量到汶川地震,从南水北调可行性分析到北京奥运会……在李德仁心中,始终坚信“科学是要为祖国服务的”。近几年,他带领团队又提出了一个极为宏大的“东方慧眼”星座计划。通过部署在天上的遥感卫星组网,计划将实现5天覆盖地球一次,到2030年,整个星座将在轨252颗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天地网络互联。

经过不懈努力,李德仁带领团队,将国产卫星遥感影像定位精度从300米提高到0.5米以内;研制了我国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统。从卫星数据85%依赖国外进口,到实现85%的自给率,再到向其他国家出口,我国测绘遥感技术一步步从落后走到了世界前列,建立起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全球观测系统”,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学科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一。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另一位获奖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此前他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半年多前,他还获得了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巴克利奖,成为70年来首位中国籍获奖者。此次获奖,也使得61岁的薛其坤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要想理解薛其坤获得这么多奖项的原因,就需要面对诸如量子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等专业词汇。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大家都知道,材料分为导电的金属导体,还有不导电的绝缘体,拓扑绝缘体相当于在绝缘体上镀了一层导体的金属膜,介于两者之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就是在具有磁性的拓扑绝缘体全新材料中,出现全新的科学效应。

要想实验成功,首先要找到合适的新材料。薛其坤带领团队分秒必争,历经4年时间,先后制备测量1000多个样品,不但完成了材料制备,还破解一系列科学难题。在2012年底的一天,他们终于抓住了狐狸的尾巴。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晚上10点35分的时候,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出来了。当我看到的时候,我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两个数据支撑,我们抓住了最重要的东西,欧姆电阻下降,就说明迹象有了。

如今,薛其坤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带领团队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高温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拓扑量子物态的应用等前沿科学问题持续攻关。从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故事里,我们感受到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李家洋:今年的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首先从年龄结构上,一个是德高望重的80多岁的老一辈科学家,也有刚刚达到花甲之年的科学家,打破了过去的思维定式。希望不仅仅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终身成就,更希望能反映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国家科技奖设立的初衷,就是完全看科技贡献、看创新。

除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外,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还评选出4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6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3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并授予10名外国专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众多获奖者在现场聆听***重要讲话后,倍受鼓舞,表示要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我心里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够获得党中央和国家的认可,更加坚定了要继续开展基础研究的决心。握手的时候,***还说了要继续勇攀高峰,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大有可为,我觉得这是对整个科技创新的高度认可,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周欣:我觉得***重要讲话特别高屋建瓴,特别是从我们要在原始创新上面发力,中国要多出一些原始创新的科技成果,同时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我们从科技大国做成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我们国家的中国梦而奋斗。下一步,我们将会以***这次讲话的精神为指引,抢占下一个科技制高点。

科技创新靠人才,科技强国需要有大批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需要有大批有报国之志和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们研究领域不尽相同,经历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表彰他们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取得更多的成果,创造更多的业绩,无愧时代,不负人民。

编辑丨薛晨 沈公孚 银建章摄像丨席鸣 杨帆 刘洪波 高忠 王扬 王忠仁 陈朋剪辑丨苗佳亮 周维 赵云龙策划丨余仁山

猜你喜欢

  • 世界排行

    世界排名:杜达首进前10,桥本帆乃香创新高

    8月5日,国际乒联公布了2025年第32周世界排名。男单方面,林诗栋、王楚钦领跑前2,巴西选手雨果与日本选手张本智和紧随其后,梁靖崑位列第5,向鹏位列第9。其他国乒队员,陈垣宇排名第19,林高远排名第26,温瑞博排名第35,薛飞排名第39,周启豪排名第40,黄友政排名第46。WTT球星挑战赛伊瓜苏站男单亚军德国选手杜达排名上..

    2025-08-07
  • 排行榜

    鑫宏宝创新“矽晶皮”材料,推动汽车内饰环保升级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内饰环保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的提升,传统皮革材料面临挑战。鑫宏宝汽车用品有限公司研发的“矽晶皮”材料,以其无溶剂工艺、良好触感和耐用性,为汽车内饰行业提供了新的选择。环保特性:无溶剂工艺,降低环境影响传统皮革制造过程中常使用化学溶剂、增塑剂等物质。鑫宏宝“矽晶皮”采用无溶剂生产工艺..

    2025-08-03
  • 科技之最

    八一建军节丨以科技之名 赴强军之约

    他们是军人也是科技工作者双重身份下是同一种报国的赤诚他们用智慧与汗水铸就守护国门的钢铁长城与科技利刃他们的故事是忠诚与创新的交响是献给祖国最深沉的爱今天致敬中国军人万里河山,有你心安致敬中国军人原标题:《八一建军节丨以科技之名 赴强军之约》阅读原文(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2025-08-03
  • 科技之最

    以科技之名,赴强军之约

    原创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之声 北京他们是军人也是科技工作者双重身份下是同一种报国的赤诚他们用智慧与汗水铸就守护国门的钢铁长城与科技利刃他们的故事是忠诚与创新的交响是献给祖国最深沉的爱今天致敬中国军人万里河山,有你心安致敬中国军人设 计:袁 也责 编:邓涵文原标题:《八一建军节|以科技之名,赴强军之约》..

    2025-08-03
  • 直击WAIC现场:中国科技如何将童年幻想照进现实?

    小时候,我们总爱仰望星空:幻想像《四驱兄弟》那样操控智能赛车,渴望拥有《变形金刚》里能变形战斗的机械伙伴,甚至梦想戴上哆啦A梦的竹蜻蜓自由飞翔。如今,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正被中国科技一一具象化——自动驾驶赛车在赛道疾驰,人形机器人灵活搬运货物,无人机如竹蜻蜓般划过天际……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将科幻的..

    2025-07-31
  • 创世界纪录!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

    ◎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套高效组合技术策略,首次同时克服了体细胞克隆胚胎发育过程中面临的两大表观遗传障碍,创下了当前小鼠体细胞克隆效率的世界最高纪录,为哺乳动物高效体细胞克隆提供了一种切..

    2025-07-30
  • 科技之最

    科技的温度:藏在代码里的人间烟火

    去年冬天,我在社区服务中心做志愿者,遇到一位独居的张奶奶。她颤巍巍地举着手机问我:丫头,这个一键呼叫的按钮,真能找到人吗?我帮她调试设备时,注意到她床头的相框里,是和孙子的合影——照片边缘已经卷了边,孙子去年去了深圳工作,半年没回家。那天傍晚,张奶奶的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跳着紧急呼叫已响应的提示,社..

    2025-07-30
  • 科技之最

    科技巨头暗战!特斯拉补贴缩水,马斯克反击特朗普冲突加剧

    伙伴们好,分享开场!今天的千字干货,结尾欢迎点赞收藏支持~(你的支持是我的动力!)看字费神?右上角“听”字,护眼模式马上开启!特朗普与马斯克:合作分道扬镳,风雨再起说起特朗普和马斯克,过去他们的关系可真算得上是一出戏。从被外界羡慕的“政商合作范本”,转眼间成了台上的针锋相对。要知道,马斯克一度是特朗..

    2025-07-30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