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最长

织完这条世界最长的“绿色围脖”,用了哪些“神器”?

2024-11-29 09:48世界最长

在大漠边缘,人与沙的较量从未停歇。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其中荒漠化土地106.8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面积的约64%、占全国荒漠化土地的约41%,防沙治沙任重道远。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有着神秘壮阔的景色,但也暗藏危险。狂风呼啸时,沙尘暴遮天蔽日,席卷之处,农田被掩埋、交通被阻断,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多年来,为治理风沙,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建一条绿色阻沙防护带,给沙漠“锁边”。3046公里,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圈的长度。

截至2023年底,沙漠周边形成了长度约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在沙漠南缘和东南缘绿洲之间,剩余的285公里“缺口”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今天(11月28日),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如今,这条3046公里长的“绿色围脖”终于织完。

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究竟难在哪儿?如何应对?

给沙漠“锁边”,难在哪儿?

从地图上看,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从南、西、北三面环绕成一个巨大的口袋,东部季风送来的暖湿气流早在数百公里外的地方就被“消耗”殆尽,高耸的天山山脉又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塔里木盆地中心诞生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千百年来,沙漠随风向变化不断侵蚀绿洲,如何固沙治沙、锁住沙漠是新疆最大的生态课题。

被沙漠包围的策勒,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但临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漫漫黄沙随风流动,不断吞噬着沿途的绿色生命和祖先创造的文明印迹。

英阿瓦提曾经是策勒县一片绿洲上的村庄,1997年由于沙害和缺水而搬迁到七公里之外的地方。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村庄原址已变成一片沙漠,仅有一些破败房屋的残骸。风沙威力,可见一斑。

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可以理解为在沙漠边缘建起一道绿色屏障,阻挡风沙对绿洲的侵蚀。但“锁边”并不容易。

首先,大,是“锁住”茫茫沙海的头号难题。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沙漠面积的约76%、占全国沙漠面积的约49%,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的总和。其中,流动沙丘的面积约25.84万平方公里,沙丘最高处可达300米左右,相当于一幢约10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大风速可达8级以上。沙漠地表因风蚀形成不同样貌的沙丘,新月形沙丘链、线形沙丘、金字塔形沙丘、鱼鳞状沙丘群……类型复杂多样。

其次,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增大造林种草难度。

塔克拉玛干沙漠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毫米—80毫米/年,而同为“三北”区域的内蒙古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8毫米/年,甘肃约300毫米/年,山西约508毫米/年。

最后,更让人头疼的是漫漫黄沙形成的沙尘暴。

据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子粒径小,白天太阳暴晒以后地表温度非常高,从西边进来的冷空气和东北方向进来的空气极易形成空气对流,就会形成风,非常容易形成沙尘暴,治理难度大。

千百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受风向影响,逐步南移,流动沙丘吞噬城镇,留下了尼雅、丹丹乌里克、阿克色皮力等古城遗址,它们曾经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更提醒着世人要代代接力确保沙源不扩散,筑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这道保卫家园的绿色屏障。

如何“锁住”沙漠?

鏖战沙海,因地制宜是关键。

“锁住”塔克拉玛干沙漠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工程治沙、光伏治沙以及生物治沙,三者适应的情况不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王振锡表示,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区域,优先采用生物治沙的方式;在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匮乏,远离绿洲的区域,主要采用光伏治沙;在不具备水资源条件,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的地方,主要以工程治沙为主。

工程治沙,是指在沙地上插进芦苇秆,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阻挡流沙扩散。

今年11月,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南缘的民丰县,当地村民们正忙着铺设草方格,用来阻挡流沙的扩散。

草方格,被称为中国人的治沙“魔方”,指的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样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降水。芦苇等材料往沙子里插多少是有讲究的,一般在沙子上面要留20厘米高,在沙子下面要埋15—20厘米,阻沙效果比较好。

光伏治沙,是在沙漠里“种太阳”。

走进新疆洛浦县万亩“光伏+农业”综合治沙项目基地,可以看到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

巨大的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作用,起到稳定沙土的作用。光伏板下的土地还可以通过种植耐旱植物或作物,用根系将沙土固定在地表,实现了发电、农业增收、治沙三合一。

在“锁边”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是恢复植被、涵养水源的生物治沙法。

新疆巴州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县城三面环沙。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退伍老兵田野来到且末县,被恶劣的风沙环境所触动。2018年,他和2名战友成立治沙队,开始在沙漠里种植梭梭。

茫茫沙海里,一年中有100多天都是沙尘天。在这样的环境里,三位退伍老兵开始与风沙搏斗:树苗死了,就接着种;一年不行,就再种一年……老兵们说:“有次一天大概种了200亩树,第二天过来一看,我们昨天没种树吗?被风沙刮得一个苗子都不见了。”

老兵们边种边摸索,“老兵治沙队”也从3人变成了9人。这些年,他们种下了1万余亩治沙生态林。如今,他们还尝试种植肉苁蓉、板蓝根,改善土壤的同时也实现增收。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热火朝天的“开疆拓土”,也有润物细无声的贴心守护。

1995年,国内首条沙漠公路通车。为解决长期防沙固沙问题,防止道路被风沙侵蚀甚至掩埋,从公路修建之日起,其周边的防护林工程便同步开始建设。2005年完工后的生态防护林带全长436公里。

为守护这条“绿色屏障”,沙漠公路沿线建有108座水井房,上百名养护工人分散其中,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水井房,他们也被称为“守井人”。“守井人”的日常工作是灌溉水井房东西两侧的防护林带、给树木施肥、检修水管等。

驻守在10号水井房的是安国正、宋雯夫妻,今年是夫妻俩到沙漠的第九年。刚到沙漠时,安国正觉得“连一个礼拜都待不住”,没多久他的脸就开始掉皮。天气最恶劣时晚上睡觉都要戴口罩。

待得久了,安国正和宋雯对沙漠有了感情。谈起过去九年的变化,他们最大的感受是树长高了,宋雯说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长大、变绿,那种心情是不一样的,“跟管(养)小娃一样”。

树木守护着公路,人们守护着树木。

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已有四条公路贯穿南北。一条条铺在大漠腹地上的绿色动脉,未来将织得更密、延伸更广。

治沙,也致富

绿进沙退,绝非一日之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

从一组卫星图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变化。

巴州且末县,一个四周被沙漠包围的小城,人口只有7万多人,这里的沙漠曾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城市逼近。

2014年,且末县被沙漠覆盖,一片苍茫;十年后,这里已披上“绿装”。十多年来,巴州且末县各族群众,在沙漠中铺设了9.37万亩草方格,相当于铺满8700多个标准足球场,给沙漠穿上一件巨大的“格子衫”。

近年来,和田民丰县4万多名群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植树造林5.6万亩,建成农田防护林2.4万亩,种植治沙植物1065.6万株。

和田地区于田县,2014年时全年风沙天数为225天,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里满目被风沙侵袭过的荒凉;2024年,已是处处绿意铺陈在大漠黄沙之中。

在与风沙天气作斗争的过程中,坚守在这里的老百姓研究出了“于田治沙模式”,用梯田的方式种植出了梭梭、红柳等植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当地治理沙化土地72.95万亩,全年风沙天数减少到了203天。老百姓说的“一天三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的现状在逐渐好转。

十年来,新疆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736万亩,各族群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铺设了50.52万亩草方格,累计开展人工造林1725.48万亩,植树20亿株,这些树如果按1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近50圈。

卫星云图上的绿色变化,是人们治沙的“功勋章”。

治一片沙漠,富一方百姓。

近年来,新疆于田县将沙漠生态治理和发展沙产业相结合,发展肉苁蓉相关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肉苁蓉俗称“大芸”,作为寄生植物,主要寄生在梭梭或红柳根部,每年春秋两季可采挖,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种植肉苁蓉让村民可以季节性务工,腰包鼓了。同时,梭梭、红柳有利于防止风沙侵袭,保护生态环境。

于田县希吾勒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希吾勒乡辖区共种植800多亩肉苁蓉,每年的4月和10月为采收期,可带动希吾勒乡季节性就业100余人,每人每天工资100元至200元。

目前,于田县肉苁蓉种植产业发展较快,肉苁蓉种植面积高达21万亩,2024年总产量预计达5万吨左右。

除了特色种植,还有特色养殖、沙漠旅游……新疆各地加大对沙产业的探索。

新疆阿克苏地区柯柯牙附近的一处果园,曾经是一片荒漠戈壁,经过当地几代人的努力建设,现在已经变成了万亩果园,当家产品就是阿克苏“冰糖心”苹果。2024年,阿克苏地区苹果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产值预计超过40亿元。

在和田地区策勒县的一个平原水库,养殖户陈淮养起了螃蟹,“沙漠里的水,矿物质元素比较丰富,所以我们综合利用,把螃蟹养起来,还能带动当地水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就业。”在新疆养“海鲜”,早已不是新鲜事。

世界上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流域的沙雅原始胡杨林景区,涵养着470万亩全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胡杨林。得益于沙漠公路的开通,近十年来这里游客的人数已经增长了10倍。

“锁边”固沙并不是终点,如何巩固成果,从根本上遏制住黄沙的蔓延,是推进治沙工作的长远目标。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我们一代接着一代接着干,终将筑牢“绿色长城”。

记者/张敏 王新宇 刘飞飞 李强 索南达杰 新疆台

猜你喜欢

  • 排行榜

    才知道,这3个办公用品拿回家,竟然这么好用:妥妥的生活神器

    这些创新用法的背后,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变革潜力,只要我们用心重新定义它们的用途,就能大大提升生活的效率和趣味性。这种“物尽其用”的智慧,既是对资源的尊重,也是现代人在忙碌生活中追求便捷与美学的巧妙结合。以书立作为例子,它不仅是传统的书架支撑,更被拓展出..

    2025-11-16
  • 排行榜

    北京好吃的美食排名前十,你吃过哪些?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汇聚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精华。从传统的老字号到新派的网红餐厅,北京的美食地图丰富多彩,满足了不同食客的味蕾需求。以下是根据口碑、历史传承和特色风味综合评选出的北京美食排名前十,带你领略这座城市的舌尖魅力。1. 北京烤鸭(全聚德、大董)北京烤鸭无疑..

    2025-11-16
  • 世界最大

    研究发现:世界最大南象海豹繁殖种群或因禽流感减半

    中新网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生态学论文称,一项研究发现,栖息着世界最大南象海豹种群的南乔治亚岛上,雌性南象海豹繁殖种群可能因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而锐减半数。本项研究中,无人机航拍南乔治亚岛上两头雄性南象海豹正在搏斗(图片来自英国南极..

    2025-11-16
  • 世界最大

    国际最新研究:世界最大南象海豹繁殖种群或因禽流感减半

    中新网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生态学论文称,一项研究发现,栖息着世界最大南象海豹种群的南乔治亚岛上,雌性南象海豹繁殖种群可能因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而锐减半数。本项研究中,无人机航拍南乔治亚岛上两头雄性南象海豹正在搏斗(图片来自英国南极..

    2025-11-16
  • 贯穿天山 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即将通车

    南方财经10月23日电,据央视新闻,天山胜利隧道是乌尉高速公路的关键工程,也是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它贯穿天山腹心地带,可以极大缩短新疆南北两疆的通行时间和距离。2025年底,该隧道即将通车。

    2025-11-16
  • 美国史上最长政府停摆终结,43天僵局背后的政治博弈

    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内,特朗普在临时拨款法案上签下名字的那一刻,持续43天的美国联邦政府“停摆”正式落幕——这场政治僵局的结束,留下的是伤痕累累的国家机构和800000名被迫无薪工作的联邦雇员。当地时间11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国会两院通过的联邦政府临时拨款法案,结束了持续43天的史上最长联邦政府“停摆”。这..

    2025-11-16
  • 世界最长

    世界上最长的10条公路,我国有两条上榜

    世界上最长的公路,全长48000公里,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圈也才40000公里,这条公路能从北极冰川到世界尽头,它穿越的不仅是17个国家,更是生与死的边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世界上最长的十条公路。第10 --- 美国90号州际公路这条全长4860公里的公路,堪称美国东西部的大动脉。它西起华盛顿州西雅图..

    2025-11-16
  • 世界最长

    世界最长龙舟,2000多人抬,6台吊车吊下水,太壮观了!

    世界最长龙舟2000多人抬,6台吊车吊下水,太壮观了!点赞关注评论。

    2025-11-16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