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最长

织完这条世界最长的“绿色围脖”,用了哪些“神器”?

2024-11-29 09:48世界最长

在大漠边缘,人与沙的较量从未停歇。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其中荒漠化土地106.8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面积的约64%、占全国荒漠化土地的约41%,防沙治沙任重道远。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有着神秘壮阔的景色,但也暗藏危险。狂风呼啸时,沙尘暴遮天蔽日,席卷之处,农田被掩埋、交通被阻断,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多年来,为治理风沙,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建一条绿色阻沙防护带,给沙漠“锁边”。3046公里,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圈的长度。

截至2023年底,沙漠周边形成了长度约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在沙漠南缘和东南缘绿洲之间,剩余的285公里“缺口”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今天(11月28日),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如今,这条3046公里长的“绿色围脖”终于织完。

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究竟难在哪儿?如何应对?

给沙漠“锁边”,难在哪儿?

从地图上看,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从南、西、北三面环绕成一个巨大的口袋,东部季风送来的暖湿气流早在数百公里外的地方就被“消耗”殆尽,高耸的天山山脉又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塔里木盆地中心诞生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千百年来,沙漠随风向变化不断侵蚀绿洲,如何固沙治沙、锁住沙漠是新疆最大的生态课题。

被沙漠包围的策勒,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但临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漫漫黄沙随风流动,不断吞噬着沿途的绿色生命和祖先创造的文明印迹。

英阿瓦提曾经是策勒县一片绿洲上的村庄,1997年由于沙害和缺水而搬迁到七公里之外的地方。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村庄原址已变成一片沙漠,仅有一些破败房屋的残骸。风沙威力,可见一斑。

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可以理解为在沙漠边缘建起一道绿色屏障,阻挡风沙对绿洲的侵蚀。但“锁边”并不容易。

首先,大,是“锁住”茫茫沙海的头号难题。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沙漠面积的约76%、占全国沙漠面积的约49%,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的总和。其中,流动沙丘的面积约25.84万平方公里,沙丘最高处可达300米左右,相当于一幢约10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大风速可达8级以上。沙漠地表因风蚀形成不同样貌的沙丘,新月形沙丘链、线形沙丘、金字塔形沙丘、鱼鳞状沙丘群……类型复杂多样。

其次,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增大造林种草难度。

塔克拉玛干沙漠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毫米—80毫米/年,而同为“三北”区域的内蒙古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8毫米/年,甘肃约300毫米/年,山西约508毫米/年。

最后,更让人头疼的是漫漫黄沙形成的沙尘暴。

据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子粒径小,白天太阳暴晒以后地表温度非常高,从西边进来的冷空气和东北方向进来的空气极易形成空气对流,就会形成风,非常容易形成沙尘暴,治理难度大。

千百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受风向影响,逐步南移,流动沙丘吞噬城镇,留下了尼雅、丹丹乌里克、阿克色皮力等古城遗址,它们曾经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更提醒着世人要代代接力确保沙源不扩散,筑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这道保卫家园的绿色屏障。

如何“锁住”沙漠?

鏖战沙海,因地制宜是关键。

“锁住”塔克拉玛干沙漠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工程治沙、光伏治沙以及生物治沙,三者适应的情况不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王振锡表示,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区域,优先采用生物治沙的方式;在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匮乏,远离绿洲的区域,主要采用光伏治沙;在不具备水资源条件,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的地方,主要以工程治沙为主。

工程治沙,是指在沙地上插进芦苇秆,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阻挡流沙扩散。

今年11月,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南缘的民丰县,当地村民们正忙着铺设草方格,用来阻挡流沙的扩散。

草方格,被称为中国人的治沙“魔方”,指的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样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降水。芦苇等材料往沙子里插多少是有讲究的,一般在沙子上面要留20厘米高,在沙子下面要埋15—20厘米,阻沙效果比较好。

光伏治沙,是在沙漠里“种太阳”。

走进新疆洛浦县万亩“光伏+农业”综合治沙项目基地,可以看到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

巨大的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作用,起到稳定沙土的作用。光伏板下的土地还可以通过种植耐旱植物或作物,用根系将沙土固定在地表,实现了发电、农业增收、治沙三合一。

在“锁边”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是恢复植被、涵养水源的生物治沙法。

新疆巴州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县城三面环沙。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退伍老兵田野来到且末县,被恶劣的风沙环境所触动。2018年,他和2名战友成立治沙队,开始在沙漠里种植梭梭。

茫茫沙海里,一年中有100多天都是沙尘天。在这样的环境里,三位退伍老兵开始与风沙搏斗:树苗死了,就接着种;一年不行,就再种一年……老兵们说:“有次一天大概种了200亩树,第二天过来一看,我们昨天没种树吗?被风沙刮得一个苗子都不见了。”

老兵们边种边摸索,“老兵治沙队”也从3人变成了9人。这些年,他们种下了1万余亩治沙生态林。如今,他们还尝试种植肉苁蓉、板蓝根,改善土壤的同时也实现增收。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热火朝天的“开疆拓土”,也有润物细无声的贴心守护。

1995年,国内首条沙漠公路通车。为解决长期防沙固沙问题,防止道路被风沙侵蚀甚至掩埋,从公路修建之日起,其周边的防护林工程便同步开始建设。2005年完工后的生态防护林带全长436公里。

为守护这条“绿色屏障”,沙漠公路沿线建有108座水井房,上百名养护工人分散其中,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水井房,他们也被称为“守井人”。“守井人”的日常工作是灌溉水井房东西两侧的防护林带、给树木施肥、检修水管等。

驻守在10号水井房的是安国正、宋雯夫妻,今年是夫妻俩到沙漠的第九年。刚到沙漠时,安国正觉得“连一个礼拜都待不住”,没多久他的脸就开始掉皮。天气最恶劣时晚上睡觉都要戴口罩。

待得久了,安国正和宋雯对沙漠有了感情。谈起过去九年的变化,他们最大的感受是树长高了,宋雯说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长大、变绿,那种心情是不一样的,“跟管(养)小娃一样”。

树木守护着公路,人们守护着树木。

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已有四条公路贯穿南北。一条条铺在大漠腹地上的绿色动脉,未来将织得更密、延伸更广。

治沙,也致富

绿进沙退,绝非一日之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

从一组卫星图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变化。

巴州且末县,一个四周被沙漠包围的小城,人口只有7万多人,这里的沙漠曾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城市逼近。

2014年,且末县被沙漠覆盖,一片苍茫;十年后,这里已披上“绿装”。十多年来,巴州且末县各族群众,在沙漠中铺设了9.37万亩草方格,相当于铺满8700多个标准足球场,给沙漠穿上一件巨大的“格子衫”。

近年来,和田民丰县4万多名群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植树造林5.6万亩,建成农田防护林2.4万亩,种植治沙植物1065.6万株。

和田地区于田县,2014年时全年风沙天数为225天,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里满目被风沙侵袭过的荒凉;2024年,已是处处绿意铺陈在大漠黄沙之中。

在与风沙天气作斗争的过程中,坚守在这里的老百姓研究出了“于田治沙模式”,用梯田的方式种植出了梭梭、红柳等植物。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当地治理沙化土地72.95万亩,全年风沙天数减少到了203天。老百姓说的“一天三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的现状在逐渐好转。

十年来,新疆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736万亩,各族群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铺设了50.52万亩草方格,累计开展人工造林1725.48万亩,植树20亿株,这些树如果按1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近50圈。

卫星云图上的绿色变化,是人们治沙的“功勋章”。

治一片沙漠,富一方百姓。

近年来,新疆于田县将沙漠生态治理和发展沙产业相结合,发展肉苁蓉相关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肉苁蓉俗称“大芸”,作为寄生植物,主要寄生在梭梭或红柳根部,每年春秋两季可采挖,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种植肉苁蓉让村民可以季节性务工,腰包鼓了。同时,梭梭、红柳有利于防止风沙侵袭,保护生态环境。

于田县希吾勒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希吾勒乡辖区共种植800多亩肉苁蓉,每年的4月和10月为采收期,可带动希吾勒乡季节性就业100余人,每人每天工资100元至200元。

目前,于田县肉苁蓉种植产业发展较快,肉苁蓉种植面积高达21万亩,2024年总产量预计达5万吨左右。

除了特色种植,还有特色养殖、沙漠旅游……新疆各地加大对沙产业的探索。

新疆阿克苏地区柯柯牙附近的一处果园,曾经是一片荒漠戈壁,经过当地几代人的努力建设,现在已经变成了万亩果园,当家产品就是阿克苏“冰糖心”苹果。2024年,阿克苏地区苹果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产值预计超过40亿元。

在和田地区策勒县的一个平原水库,养殖户陈淮养起了螃蟹,“沙漠里的水,矿物质元素比较丰富,所以我们综合利用,把螃蟹养起来,还能带动当地水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就业。”在新疆养“海鲜”,早已不是新鲜事。

世界上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流域的沙雅原始胡杨林景区,涵养着470万亩全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胡杨林。得益于沙漠公路的开通,近十年来这里游客的人数已经增长了10倍。

“锁边”固沙并不是终点,如何巩固成果,从根本上遏制住黄沙的蔓延,是推进治沙工作的长远目标。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我们一代接着一代接着干,终将筑牢“绿色长城”。

记者/张敏 王新宇 刘飞飞 李强 索南达杰 新疆台

更新于:12天前

猜你喜欢

  • 世界奇闻

    揭秘发生在2011年7月26日UFO有关的事件有哪些

    人类对于UFO和外星人的研究与探索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每一天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能发生着与UFO有关的事件。2011年7月26日这一天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UFO事件,但是在与之相近的时间段内,确实存在着一些与UFO有关的报道和讨论。1.UFO照片伪造事件被承认1990年4月曾经有一张关于UFO的照片,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而这张..

    2024-12-11
  • 世界奇闻

    世界未解之谜真实事件有哪些

    世界上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谜,这些未解之谜的真实事件更是充满了未知和神秘,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以下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著名的世界未解之谜真实事件。世界未解之谜真实事件1.百慕大三角的船只和飞机失踪事件百慕大三角指的是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波多黎各和百慕大群岛之间的海域,这个区域自20世纪以来发生过多起船只..

    2024-12-11
  • 世界奇闻

    世界十大未解悬案 盘点震惊世界的悬案

    人类历史当中存在着很多迷雾一般的事件,由于缺乏关键性的证据或涉及复杂的人性和社会背景,成为无法解开的谜团,成为未解的悬案。以下世界十大未解悬案,不仅震惊了当时的社会,也激发了无数人的探索欲和好奇心。1.开膛手杰克1888年,伦敦发生了一系列残忍的谋杀案件,使整个城市震惊,凶手以开膛手杰克的名义,在夜晚连续..

    2024-12-11
  • 世界奇闻

    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奇葩的野史故事有哪些

    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奇葩的野史故事有汉灵帝的荒诞生活、龚自珍之子龚橙引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苏妲己的传奇身世等。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除了正史当中所记录的那些严肃的事实之外,还存在着很多鲜为人知的野史故事,这些野史故事或荒诞或奇葩为历史增添了别样的色彩。1.汉灵帝的荒诞生活东汉末年的皇帝汉灵帝,因..

    2024-12-11
  • 世界奇闻

    盘点中国有哪些未解之谜 中国10件未解之谜

    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无数神秘的传说和灿烂的文化,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留下了很多不解的谜团。这次我们盘点一下的中国10件未解之谜,一起来探索这些历史的迷雾。中国10件未解之谜1.三星堆文明消失之谜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把古代蜀国的历史直接推到了5000年前。三星堆遗址所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青铜器,令人感到惊奇。..

    2024-12-11
  • 世界最大

    世界历史上存在过的面积最大的九个国家,也包括中国历史的朝代

    世界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庞大的国家,这些国家中,包括曾经的小英帝国、西班牙帝国等殖民国家,还有中国的清朝。1.大英帝国(我认为是小英帝国)英帝国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最大面积达到了3400万平方千米。英国能够建立如此庞大的帝国,和英国先进的科技水平有关,极盛时号称“日不落帝国”。两次世界大战,损耗..

    2024-12-11
  • 世界最大

    一个月推进426米!世界最大盾构机在济南再创世界纪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泊升近日,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山河号”在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加速掘进,月进尺(盾构机一个月内向前推进的距离)突破426米,刷新17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施工的最快世界纪录。目前,“山河号”盾构机已累计掘进910米。由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投资建设的黄岗路穿黄隧道,是济南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2024-12-11
  • 世界最大

    奥卡万戈三角洲!世界最大内陆三角洲,也是最狂野、最浪漫的非洲

    感谢晨依的文字图片让我们见到了彩色的非洲以下是73岁的晨依姐姐笔下的博茨瓦那探秘世界自然遗产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位于非洲南部内陆地区的博茨瓦纳,是非洲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该国对环境保护也很给力,全国百分之三十八的地方都被列入自然保护区。壮丽的奥卡万戈三角洲以其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著称,20..

    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