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2023年养老金计发最新政策

2024-11-19 08:39生活百科

每年养老金调整后,都是争议不断,究其根源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高收入者越涨越多,低收入者因为本身月养老金基础低,上调的水平低,每年和高收入群体的养老金差距也越拉越大。为此,很多人觉得,应该按照大家都具备的条件发钱,比如年龄,每个人都会经历变老这件事,那么,明年直接按照年龄发放养老金,50岁3000元,60岁4000元,这样能实现吗?我觉得是不可能的,7个问题将成为阻力,新的麻烦将越来越多:

第一,缴费设立标准的意义失去了

现在社保缴费上,职工是根据本地上年度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的,并且设置了最低60%,最高300%的上下限,目的是让高低收入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情况来缴费,做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居民养老保险则是分为定额档次,比如我所在的山西省就是从300元~5000元选择缴费标准,充分考虑了大家的收入和缴费平衡。

但如果直接是按照年龄设定养老金的发放月标准,养老金成为固定的数额后,大家根本没有必要再按照原先的缴费标准参保,因为不管是按照最低水平缴费,还是按照最高水平,最终都是只看年龄发放养老金,养老金缴费制度将成为一个摆设。

本身养老保险费就是从职工或农民的收入中扣除一部分用于缴费的,虽然能为退休后的生活留下一份保障,但相对的就要减少退休前的月收入,那么,既然交多少最后领的养老金和同龄人差不多,那何必非要多交钱,越来越多人将按照最低标准缴费,将导致更多企业或个人隐瞒真实收入、走灰色地带找中介作假等等,社保缴费乱象将激增。

第二,高收入人员损失大

按照50岁发放3000元,60岁发放4000元,低收入者可能会开心,但实际很多人的养老金其实已经超过这个数字了,比方说,2021年职工养老金人均水平是2987元,今年上调4%,不考虑其他因素,每个月上涨119.48元后,今年应该达到3100多元。要对收入已经超过3000元的人,要保证这个调整标准,可能就要彻底停止涨钱,或者扣钱,对于退休人员,不涨钱还要扣钱,这是大家无法接受的。尤其是像高管、专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月养老金能达到七八千,甚至破万,如果真的扣钱,他们损失是非常大的,会引发大批人去政府单位讨要说法,社会乱象将出现。

第三,养老金参保向居民养老保险倾斜

既然是统一进行发放,对于职工来说,正在缴费的人就会觉得很亏,像山西省,今年的养老金缴费基数最低是3548元,单位和个人各负担16%和8%,都按照最低60%缴费,一共每月要缴纳851.52元,一年就是17030.4元,而按照山西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缴费一年才300元,职工缴费部分比农民多交了超过56倍。别以为企业给员工负担了16%,自己负担就是少,实际羊毛出在羊身上,本身就是职工薪酬福利中的一项,只是企业在核算员工成本时,放在了社保费中,而不是工资内。既然大家最终都是领一个标准的养老金,职工就凭什么每月缴费比农民多,凭什么按月缴费……很多人会开始选择去社保机构办理社保转移,将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每年缴费更少;而原先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并且按照最高标准缴费的人,也将开始从明年按照最低标准缴费,开始省钱。

第四,养老金账户将面临收不抵支

现在养老金之所以能够负担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全靠大家积极的缴费,数据显示,到2021年,我国职工养老金4.4万亿元,基金支出4.1万亿元,累计结余是5.1万亿,如果大家选择降低或者干脆不参加职工养老保险,那么统筹基金将会开始收不抵支,到2021年,纯收入是3000亿,而到2023年,若大家不肯再缴费,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处于无收入状态的话,我们的养老金可能将不够发。

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不考虑其他因素,按照60岁发4000元,一共要支出超10000多亿,别看低于上面提到的支出,这里指的是大家都不再交职工养老保险后,相当于是透支缴费,而一年要10000多亿,在每年没有收入,大家都交仅有个人账户的居民养老保险后,养老金统筹账户可能撑不了几年。之后要继续发钱,只能将压力转移给国家财政,到时候,本该用在经济发展的钱,将只能拨给养老金发放使用上。

第五,高龄老人生活艰难

现在很多能拿到六七千,八九千的老人,除了退休前是高收入的群体外,还有很多是高龄老人,到今年职工基本养老金已经实现了18连涨,而这部分老人,只要领取职工养老金的,基本都能享受到。但如果再也不给高龄老人涨钱,只按照50岁和60岁的标准发放养老金,这部分老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护理、就医等需求增加后,养老金将面临不够花。

第六,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空前

子女为父母养老在很多人看来是天经地义,因为他们曾经养育了我们,衣食住行,上学买房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那他们老了,我们是应该赡养的,也是法律和道德要求的。但随着物价上涨,下一代教育经费成本提高,房贷、车贷等消费压力,很多年轻人自己的收入都难以负担生活,赡养老人很吃力,在老年人有养老金,养老金能不断上涨的条件下,他们能尽可能自给自足,年轻人的压力也小一些。反之,老年人养老金不够生活,只能是由子女给他们打更多的赡养费,年轻人将不得不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消费兴趣也会降低。

第七,通货膨胀越来越严峻

农民本身参保缴费水平低,但各地发放时,除了他们存在个人账户的钱,本身就多发了几百元的基础养老金,由于没有基础账户,其实还是政府财政负担的补贴,但即便有了这笔钱,很多人的月养老金都不足千元,有的可能是1000元刚出头。以农民月收入1000元为例,要对50岁发放3000元,60岁发放4000元的话,将多发放2000元~3000元,涨幅为200%~300%,我国今年养老金上涨水平仅有4%,相当于明年需要百倍上涨养老金

到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养老金领取人数为16213万人,如果每人多发3000元,就是4863亿,几千亿流入市场,对于物价、在职人员工资、与纸币印刷领域相关、商品生产等方面将导致巨大的影响变化,通胀导致的就是物价越来越高,钱变得不值钱,金融机构、政府收益等将都要跟着受害,重要企业、政府部门受影响,我们普通人也别想独善其身了。

往期文章:

明年机关事业单位的中人,可100%领取补发,金额可达2000元吗?

猜你喜欢

  • 人类之最

    A股:“人工智能+”政策井喷,最受益的是这个方向。

    人工智能科技浪潮#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随着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5(WAIC2025)的盛大举行,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正从“互联网 +”的广泛连接阶段,稳步迈向“人工智能 +”的创新引领阶段。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着重提及“人工智能 +”,在此推动下,当前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呈现出井喷态势。“人工智能 + 行业应用”正加速落..

    2025-08-08
  • 排行榜

    最新!5月汽车保值率排名揭晓:本田丢冠,丰田宝马大增,吉利第4

    汽车圈又有新消息啦!5月保值率榜单一出来,大家都炸锅了。本田这次意外失守,丰田和宝马表现抢眼,直接冲了上来,吉利也不甘示弱拿下了第四。买车的小伙伴,这份榜单你一定要看看,说不定能帮你避坑选到心仪好车!一、汽车保值率到底有多重要?买车这事儿,很多人只盯着价格和配置,其实最该关心的还有保值率。毕竟咱们老..

    2025-08-08
  • 排行榜

    游泳装备哪个牌子好?2025年最新游泳必备装备排行榜

    对于热爱游泳的人来说,一套趁手的装备不仅能提升训练效率,还能带来更安全、舒适的水中体验。无论你是泳池老手,还是刚刚准备“下水”的小白,挑对装备,往往比拼命练更关键。但目前市面上的游泳用品种类繁多,从泳镜、泳帽、泳衣到浮板、耳机、智能手表,应有尽有;品牌更是眼花缭乱,从Speedo、Arena到李宁、Garmin,每..

    2025-08-07
  • 世界最重

    梁建章:养育成本世界最高,中国生育率亟需强力政策挽救

    2025-08-07
  • 世界排行

    孙颖莎连续第160周霸榜世界第一 国际乒联发布最新世界排名

    8月5日,国际乒联发布2025年第32周世界排名,孙颖莎连续第160周女单世界第一。男单方面,林诗栋继续领跑。女子单打中国队球员孙颖莎、王曼昱、陈幸同、蒯曼、王艺迪位列前五,陈熠位列第十。WTT球星挑战赛伊瓜苏站女单冠军张本美和排名上升1个名次位列第6;亚军长崎美柚排名上升6个名次位列第14,刷新个人职业生涯新高;四..

    2025-08-07
  • 国际乒联公布最新世界排名 孙颖莎林诗栋仍居首位

    央视网消息:北京时间8月5日,国际乒联公布2025年第32周排名。男子单打方面,中国球员林诗栋、王楚钦位列前二,梁靖崑位列第五,向鹏位列第九。WTT球星挑战赛伊瓜苏站男单亚军贝内迪克特杜达排名上升2个名次位列第10,刷新个人职业生涯新高,首次进入世界排名前十;四强吴晙诚排名上升4个名次位列第16,刷新个人职业生涯新..

    2025-08-07
  • 最新世界500强榜单出炉!北京上榜企业数量蝉联全球之冠

    近日,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今年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总和超过全球GDP的三分之一。今年共有130家中国公司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北京凭借47家世界500强总部数量的成绩,连续第13年稳居全球城市榜首,上榜企业数量超越东京与纽约的总和,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500强之都”。北京蝉联全球之冠,综合实力功不..

    2025-08-07
  • 世界最高

    生育率告急:破解世界最高养育成本,政策必须更给力

    当2022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降至1.05,仅高于韩国成为全球生育率第二低的国家时,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若维持这一水平,每代人口将减少近半,数十年后将直接冲击社会活力与国家发展根基。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背后,是“生不起、养不起、教不起”的普遍焦虑,而中国特有的高养育成本——尤其是在住房、教育、托育等核心领域—..

    2025-08-05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